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日前,一浙江男子自称在一家李宁专卖店试鞋时,被店员污蔑弄脏新鞋,遂购买后烧鞋泄愤,引发诸多网友关注。5月20日,李宁方面回应记者称,此事系顾客与店员沟通中产生的误会,门店并无强制要求顾客买下的情况,当天门店负责人就与顾客沟通并消除了误会,事情已经解决。(据5月21日大风新闻报道)

相关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视频截图

双方消除了误会,事情已经解决当然很好,但网友的疑问还没有消除。

有网友称,如果不存在强制购买的情况,为何顾客会买来烧掉,还在网上吐槽?还有人称,到底有什么“误会”,是不是应该详细说清楚呢?

如果商家和顾客发生争执,双方在现场和平解决了,就不关他人的事。但是,涉事顾客将此事报料上网,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变成了公共事件,双方都有责任将问题说清楚。

关于是否有“强制购买”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疑问的。涉事顾客只是称,“他非说是我弄脏的,那我就赔了呗。”问题的焦点是在谁弄脏了新鞋,而不是存不存在“强制购买”。顾客受了委屈,争论之下说不清楚,不排除买下后烧掉自证清白。另据媒体报道,有人称双方因为清洗费发生了争执。

那么,鞋是不是顾客弄脏的呢?现在一些店铺都有监控,是谁弄脏的不难查明。也有网友说,现在试鞋都要套上塑料套,在店员的指导下试穿,弄脏的可能性并不大。那么,弄没弄脏,弄得有多脏,是谁弄脏的,总得要有个说法吧。

这件事情说清楚,其实对双方都有益。结果,现在李宁方面的回应模棱两可,又导致了新的疑问。有人怀疑是当事人想当网红,用烧鞋的方式来故意蹭李宁的流量。客观来说,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个指责有失公平。

对企业来说,网友就怀疑存在“店大欺客”的现象。如果商家没问题,真的只是“误会”,说清楚了也有助于恢复品牌和店铺的声誉。一般来说,商家开门做生意,应该真诚待客,出现矛盾纠纷,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沟通,不应该存在交流上的“误会”。

李宁方面还称,此事系顾客购物时,在试鞋的过程中与店员产生了一些言语上的误解,确实有一些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相关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视频截图

品牌方支支吾吾,回避事情细节,反而让人觉得其中有异。另据河南商报椒点视频报道,当事顾客在网上发帖称,店长赔他200多元,然后让他删视频。难道是“不闹不解决”?

当然,消费者面临纠纷时,没有必要情绪激动。如果被商家污蔑,可以打电话让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维护合法权益。花了钱,毁了鞋,是自己的损失,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

所以,品牌方有必要说明事件详情,是什么误会,为何会出现误会,有没有污蔑顾客的情况,应该公之于众,这样才能消除公众疑问。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