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这种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其盛行程度,多年前就极大地冲击了线下实体店的销售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我国的网络购物开始于1998年,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8848、易趣、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网络购物逐渐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种类全面、购物方便和价格便宜是网购的最大优势,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网购的劣势也暴露出来,那就是不能亲眼看到商品,不能亲手检查质量,这导致很多朋友买到手的商品,并不符合心意,退货又十分麻烦。

为了优化大家的购物体验,平台加入了评价系统,让顾客们可以直接在商品下方进行留言评价,有购买意向的人,可以通过查看评价来决定是否购买。

按照这个机制,应该是好评越多的商品,得到的推荐力度就越大,销量自然也就越高。但很快,一个新的职业也随之出现:好评师——也就是专门为商品刷好评的人。

很多网商店主花钱请人购买自己的货物,然后给予好评。通过这种方式,大量本身没那么出众的商品好评度却很高,从而吸引了很多订单。

而既然有好评师,也就相对应地出现了差评师,而且,这还是一条比好评师更为庞大、“赚钱”更快的利益链。

大家自己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网络购物时,一般很少会主动给予评价。基本是到最后,系统默认好评。而在这种机制下,一个差评,对商铺以及商品扣分的比重就格外大,是很难用好评来抵消的——特别是对于顾客来说,别人的好评一般都是半信半疑,但差评肯定会认真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给差评”这个原本是顾客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成为某些人专门用来牟利的手段,更成为商家的“噩梦”。

一、十三个5毛钱的订单

小方夫妇是在杭州做服装批发生意的,为了维持店面,他们每天都得在凌晨五点之前出门,开着一辆二手面包车,赶到离他们住处十多公里远的城北服装批发市场,夫妻二人在这里经营着一个仅仅5平米的门面。

之所以要开门这么早,是因为批发商进货基本是在早上6点之前,他们拿到货之后,也还要赶到自己的商铺去布置。如果错过早上这一批,一天下来的交易额,只能靠零售来支撑——这点利润肯定是不够的。

赶到批发市场后,夫妻二人要先将今天带来的衣服搬下车,摆在店门口,供批发商挑选——这些衣服是由夫妻二人开的一个小作坊做出来的。

几年前,夫妻二人来到杭州打拼,开了个服装加工厂,到现在已经雇了十五个女工,专门按照他们给的款式制作衣服,然后通过批发市场的这个门店卖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想靠一个小小的门面,来支撑这个小作坊的运行,还得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小方夫妇还在某线上购物平台上,开了一家服装网店。

而正如前文所说,网店的销量,更看重口碑,因此小方专门喊来弟弟负责运营这家网店,让他一定要热情细致,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购物,基本会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保障,因此有不少顾客收到衣服后,或发现有点瑕疵,或感觉不符合心意,会直接发起退货。而小方的弟弟都会尽快进行退款,并承担运费,以避免被顾客差评。

而就在这年的6月14日,小方一家如往常一样到批发市场开店,她弟弟也在家中打开了网店的页面,结果迎来了一个惊喜——一下子出现了13条订单提醒。

虽然小方家的衣服卖得便宜,但因为是自家生产,成本也低,一件至少可以赚个十几块钱。这十三笔订单下来,就是几百元的利润。

小方弟弟很高兴,结果等他仔细一看,却傻了眼——这十三笔订单,竟然全都是购买他家网店中的一款棉签,标价是0.5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小方弟弟十分诧异,开店这两年还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个棉签本来是他们作为顾客购买衣服的小赠品,并不是用来销售的。而且怎么会有人跑到服装店来买棉签?

如果说是下错单了,那也不太可能。因为是十三笔订单,分别来自不同的账号,收货地址也分布在各省,怎么可能会同时有这么多人下错单。这究竟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