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千里孤凉,原文标题:《外包社会》,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几年,体感和统计报告反复提醒我们一个事实:“人们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低”。

前段时间,网传某市在一个月内有10余人跳河轻生。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下,大多数人都在讨论恶劣的经济环境带给人们的心理压力。

但增长的经济最多只能说是止痛药,真正让人们痛苦的,是愈加详细的社会分工导致的生活掌控感丧失以及交际墙的形成。

这种社会模型,我称之为“外包社会”。

一、外包社会:社会发展无可避免的弊端

一、外包社会:社会发展无可避免的弊端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是“男耕田来女织布”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靠着种地吃粮,织布纺纱自己自足的生活。除了少数具有准入门槛的手工业者之外,古代的大多数人没有职业的划分。

到了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每个工人只需要负责单一的工序,这种生产方式大大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靠着流水线,福特用廉价的福特T型车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汽车豪门。

在《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他认为进行更为详细的分工可以降低劳动者切换工作导致的时间损耗,同时专注于某一领域也可以使劳动者更容易积累经验以提高效率。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不仅为福特的流水线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后世的管理者们指明了方向。

随着企业对效率的不断追求,劳动者们的工作职责也在被无限细化。

以厨房举例,古代人是开夫妻店的小老板,两个人兼了采购后厨兼服务员;流水线出现之前,劳动者的工作变成了“后厨”——“鲁菜厨师”;流水线出现之后,劳动者的工作职责成了“后厨部”——“鲁菜组”——“九转大肠厨师”;而到了如今的互联网大厂,劳动者就会变成“后厨事业群”——“鲁菜部”——“九转大肠组”——“洗大肠专员”。

为了提高效率,越来越多的工作在如今被细化、拆解,并外包给一位新的劳动者,最终形成了现代管理学中庞大且繁杂的系统。

二、同理心被降至最低

二、同理心被降至最低

还记得,我在《韩国人为什么厌娃》一文中曾经提到过,在现代企业庞大的系统中,每一个小错误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巨大的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运转,也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管理者被要求将出错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从而要求劳动者尽力的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

一旦大家形成了“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包容,也不想帮助和包容他人”的集体共识后,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对错误的容忍度就会迅速降至最低。

再加上超快的工作节奏和超标的工作压力,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发泄压力,指责他人并面对他人的职责就成为每一位劳动者工作的日常。

一旦这种状态形成惯性,人们对于错误的容忍程度会迅速下降,指责他人也会因惯性而成为每一个劳动者的第一反应。

“厌蠢症” “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他人”等网络流行语便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下被创作出来。

有些人喜欢使用“厌蠢症”来解释其充满怒火的工作状态,但这些在反复强调“我有厌蠢症”的可怜人不过是被这个毫无冗余的庞大外包系统逼急了。怒火也不过是一种推进工作的对外态度。我相信如果有的选,他们也乐于展示自己包容且温和的一面来为自己争取社交红利。

冗余是人性的空间。可惜的是,在分工高度细化的外包系统中没有冗余。

没有冗余,也就没有理解与包容,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推进,每个人被迫陷入了互相指责的怪圈。

指责他人的怒火,或是被他人指责的沮丧,就成了唯一的主旋律。

三、一切都在失控

三、一切都在失控

之前我们说过,庞大的外包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分工高度细化的外包系统不仅能省钱,还能赚钱。

对内,要求员工将工作职责无限细化,尽量让每一位劳动者的可替代性提升至最高的同时,无限放大流水线以及规模效应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对外,只要说服用户拆分自己的需求,并说服其将被拆分出来的需求外包给公司,对公司来说就是一条稳定的财源。

“过去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遍”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过去所有的需求,都可以用互联网的模式接下外包。”

有吃饭的需求?外卖app了解一下?买菜?**买菜要不要试试看?打车订票?**出行用过吗?想要休息娱乐?短视频app看看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需求被切割了出来,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订单,上传至公司总部,被彻夜不休的劳动者们采摘下来喂给名为公司的巨兽。

互联网提升了效率,加快了节奏,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尽量平等地看到世界、享受世界。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这一切。”

上文中我曾经说过,在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中,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会在系统中层层叠加,导致损失飙升,对于个人,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中的每一环都会成为你消费体验中的风险点。

以外卖举例,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你的消费体验下滑了。

碰见雨天路滑会导致时效变慢+风味下降。碰见商家出错餐/骑手拿错or送错餐,也可能导致无法吃辣的你吃到一份变态辣的鸡翅。哪怕是骑手在路上绊到一块石头,都有可能导致餐品翻洒,弄脏你的桌面。更不用说极小概率遇见的心理扭曲的骑手会导致你吃到“加料”的食物了。

服务器故障、算法误判,导致你失去了你本该获得的优惠,优惠群、信息差等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你花了更多的钱。

最终,正常的、在预期之中的消费体验被作为“平凡的一天”而迅速淡忘,而不及预期的、失望的消费体验则会作为负面情绪的源头随着负面情绪的存在而被持续铭记。

于是普通人所有的问题都会导向同一个答案:

“‘一切’都在失控。”

四、总结

四、总结

不及预期的消费体验让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在这之后,不安全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便会如影随形。

在工作上,由于繁杂的分工失去的掌控感以及不被满足的掌控欲(获取安全感的欲望)。下班之后回归生活也无法被满足。

人们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在工作上加班,又因为一些莫名奇妙的理由在生活中受气。

人们在工作上受得气勉强可以用工资安慰一下自己。但回到生活中,补偿最终会化为这样一句话:“很抱歉亲,给您造成了不好的消费体验,这里小x为您申请了x元的无门槛优惠券补偿,您看可以吗”

被打乱计划的沮丧,时间被耽搁的急迫,以及被迫吃下一份囊面条(方言:指面条过度吸水)的愤怒。

这些负面情绪被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拦下,成为了另外一批劳动者难以逾越的高墙。

千锤百炼的话术再加上精心设计过的补偿,便足以堵住绝大多数人的嘴,这些微小的负面情绪一次次被压在心底,最终悉数转化为无力感。

丧失掌控的无力,面对庞然大物的无力,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无力。

“躺平”“摆烂”“淡学”,这些是普通人无力感的灰色结晶,也是外包社会为人们留下的,最为明显的疮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