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原《深圳晚报》体育记者,多次现场报道世界杯等大赛,球评人。

欧洲杯正在文火慢炖铺陈剧情,当24支球队完成亮相,掀开锅盖拿手掌一试,你会发现水温并不高。中文互联网之于欧洲杯,像是空气稀薄的高原环境,并不容易热辣滚烫。

我习惯在看球的时候更新“热搜”,以测试欧洲杯的影响力。直到流量大咖C罗登场,欧洲杯的词条才在深夜,难得有了一次像样排名。葡萄牙队登场之前,土耳其队VS格鲁吉亚队,被很多球迷战术性放弃,理由很简单,不值得为这样星味暗淡的冷门场次浪费体能。可恰恰是这样一场有欧洲杯新军参与的比赛,踢得龙飞凤舞。再往前翻,身价最低的罗马尼亚队,也比身价最高的英格兰队更对得起观众。

格鲁吉亚队、罗马尼亚队踢得再性感,现实也是骨感的——很难指望他们为“热搜”做出贡献。欧洲杯在中文互联网环境,属于足球的的纯享版本。一档超过2个小时的音综节目剪成纯享版,往往不到半个小时,而贡献话题和热度的部分,都是在纯享之外。比如之前再次出圈的《歌手》,正是有了battle、评分、应援这些环节,才会生成“五旬老太守国门”、“叶赫那拉氏对抗洋人是宿命”这样戏谑而且持续发酵的话题。

说到这里,国足笑而不语。菜归菜,但要论拿捏“热搜”的能力,国足可以轻松压倒欧洲杯。不久前新加坡门将桑尼,就享受了国足送去的泼天富贵。那个被挖出的椰浆饭店铺以及支付宝付款码,硬是把一场国际A级比赛,拉进了中国的网络直播间,不但可以打卡,还可以打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德国欧洲杯小组赛第1轮,葡萄牙队VS捷克队 图据视觉中国

可欧洲杯给不了中国球迷这样的互动感,连中国记者都给不了。我一直觉得出现在世界杯、欧洲杯上的中国记者,是个尴尬群体,尤其在数量还很庞大的时候。我也曾是其中一员,穿梭在赛场和新闻发布厅跟国外同行交流,总能从他们的微表情里读到一丝狐疑,“你们来这么多人干嘛”。为了“互动”,为了“新闻落地”,中国记者往往都很拼,所以难免有用力过猛的时候。印象里某位央视女记者就曾和C罗完成过“击掌相庆”,并且在新闻报道里把C罗进球的意义,定义为“完成赛前对我的承诺”。总之只要她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可纯享不是冷清的借口。还记得2012年“思考人生”的巴神吗?时至今日,野球场上但凡哪个前锋走神错失良机,收到的评价还是“思考人生”。2012看上去并不遥远,却是微信刚刚推出“朋友圈”功能的年份,想想这个时间间隔中文互联网形态演变的历程,2012已然很古早。所以当“思考人生”这样一个欧洲杯词条,能够穿越时间流传至今,值得细思。

和我一起写“老记散打”的丰兄,这一次在开篇就发问:谁还在通过古老的文字看欧洲杯?我们都经历过纸媒黄金时代的尾巴,我们都见过欧洲杯更热闹的样子。我们怀念那个时候八仙过海一样的体育专栏,就像已经老了的文青怀念当年的天涯社区。记得江湖上还有过一个叫“高亚”的高人,每逢大赛准时现身,对足球江湖一顿解构。其实写欧洲杯并不需要什么鲜活的一手新闻素材,要的是脑洞和投入其中的情思。就像六神磊磊解读金庸那样。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说的是踢欧洲杯的人,说的也是写欧洲杯或者说报道解读欧洲杯的人。央视逢足球大赛照例推出的专题节目“豪门盛宴”,这一次改名为“足球盛宴”。我并不质疑这些年轻主持人的专业功力,但是没有了身材魁梧的张斌压阵,总觉得少一点什么。另外我一直觉得这些年《天下足球》不但时长缩水了,质量也下降了,想想那些经典的文案,那些让你眼眶湿润的解说词,好像一起停留在了古早时代。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