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件因其独特性而被铭记,在现在通行的历法记载上,全世界居然有十天没有任何人出生过,也没有任何人死亡过,也没有发生过大大小小值得纪念的人或事。这就是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10天持续时间为0,也就是这十天被抹去了。而当时的明朝是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十八日是阳历10月4日,九月十九日就跳到阳历l0月15日了。也就是这段时间只有中国有记载。

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年,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朱利乌斯·凯撒大帝,为了解决当时罗马历法混乱不堪、与天文现象严重脱节的问题,亲自引进了新的历法,即朱利安历法。这一历法以一年365.25天为基础,通过每四年增加一个闰年的方式,试图使历法与地球公转周期保持一致。这一创新在当时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极大地简化了时间的计算,促进了社会的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正如所有基于近似的计算模型一样,朱利安历法也存在着误差。一个太阳年的实际长度并非365.25天,而是略短一些,约为365.242199天。这个微小的差距,在数百年后逐渐累积,导致历法上的日期与自然现象(如春分点)的对应关系出现了显著偏差。这对于依赖天文观测来确定宗教节日(如复活节)的教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16世纪的教皇格利戈里八世决定采取行动。他任命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克利斯多弗·克拉维斯,领导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一历法危机。克拉维斯委员会在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两项关键性的改革措施:一是直接抹去已经累积误差的10天,即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二是调整闰年的规则,使其更加精确地反映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教皇的一纸训令就能让时间“消失”。事实上,这10天的“消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流逝的中断,而是人类为了保持历法与实际天文现象同步,而做出的一种人为调整。就像给小孩起名字一样,某一天是什么日子,其实是人为规定的,它并不受自然现象的直接影响。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调整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而言,这一调整无疑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些原本应该在这10天内出生或庆祝生日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日在历法上“不存在”了。此外,工资、利息等涉及时间计算的事务也出现了混乱。但相较于后来计算机时代所面临的“千年虫”问题,这些影响显得微不足道。

经过克拉维斯委员会的精心调整,新的历法——格利戈里历法诞生了。它更加精确地反映了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通过每四年一闰,但世纪之交(如100年、200年)不闰,以及每四百年的世纪之交(如400年、800年)仍闰的规则,成功地将历法误差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这一改革虽然最初遭遇了强烈的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合理性和优越性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格利戈里历法在罗马天主教势力范围内迅速普及,但在英国却遭遇了长达近二百年的抵制。英国人坚持使用朱利安历法,拒绝接受“抹去10天”的改革。直到1752年,在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英国议会才最终作出了妥协,接受了格利戈里历法,并额外抹去了因长期累积误差而产生的额外一天(1752年9月3日至13日)。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历法改革的不易,以及人类在时间认知上的顽固与变通。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时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根据自身需求和理解,不断构建和调整的产物。从朱利安历法到格利戈里历法,再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公历,每一次历法的改革都凝聚着人类对时间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而那场“消失”的十天,不仅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插曲,更是人类在时间认知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时间概念,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