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刚一下飞机,阿方的外交部礼宾司长便立刻迎上前去,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我方已为贵国修建了一座新馆,望贵方能在三日之内完成搬迁。”

说完后,这位礼宾司长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随后,在阿方的不断催促下,我方搬进了新馆舍。

却不料,这座馆舍暗藏玄机,在商务室、研究室、机要室等多个关键区域,竟然隐藏着多达35个窃听器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窃听器的外壳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敌人真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内部?还是说这背后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式上的外交关系”

阿尔巴尼亚是建国后首批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两国的关系时而亲密无间,时而水火不容,一路充满波折。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之际,阿尔巴尼亚坚定地站在了中国的一边;中苏关系降至冰点后,苏联也切断了对阿的援助,而中阿两国的关系迅速升温。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刚刚起步,自身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可即使是这样,中国依然以一个大国的宽广胸怀,慷慨地向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手。

周总理曾先后三次访问阿尔巴尼亚,而阿方也频繁访华,且礼遇规格极高,从当时来看,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如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中阿之间的矛盾开始不断加深,尤其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阿方开始出现了过激反应。

甚至在中国经济已近枯竭的边缘,阿尔巴尼亚却仍然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提供50亿人民币的贷款,以支撑其国家发展,可谓是连吃带拿。

眼看资金久久没有到位,阿方便与中国撕破了脸皮,他们开始大肆抹黑中国,甚至对毛主席进行无端指责,声称中国对阿方的援助是“另有所图”。

这一幕,不是妥妥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吗?我方直接全面停止了对阿方的援助,并撤回所有专家,至此,中阿关系全面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霍查并未停止对我国的攻击,他将中国列为“主要敌人”。

不论是我方的驻阿大使还是记者或对华友好人士,全部都被污蔑为“特务”、中国派来的“间谍”。

对于霍查的这种近乎疯狂的反华行为,我方只当他是“跳梁小丑”,党中央总书记胡邦耀表示:“大人不见小人怪。”

正如大家常说的那句话:狗咬了你,难不成你还要回咬狗吗?因此,我方采取了“四不”方针:即不重视,不论战,不予置理,不主动恶化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国将援阿的专家及干部等人员全部撤回时,阿尔巴尼亚的民众却表现出了深深的留恋与不舍。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复杂的政治游戏,但他们知道,谁是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伸出了援手,没有中国的帮助,阿尔巴尼亚或许无法成为今天的模样。

街头巷尾,民众们依依不舍地目送着中国人员的离去,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挥动的小手,穿透了政治的阴霾,也照亮了中阿友谊的曾经。

至此,中阿关系不复从前,只维持着“表面”上的外交,用霍查的话说就是“形式上的外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国的关系“解冻”,趋于正常的状态是在1985年霍查去世之后,尽管这段关系再也无法重现昔日“亲密无间”,但总体而言,两国关系较为平稳,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阿方要求中方搬迁新使馆

1983年,郗照明成为了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而他刚一下飞机,就受到了来自阿方的外交部礼宾司长的“迎接”。

这位礼宾司长此番前来,是带着一个“任务”来的,不过按照阿方的话说,是带着一个“好消息”来的,刚一见面,礼宾司长迫不及待地说道:

“我方已为贵国修建了一座新馆,望贵方能在三日之内完成搬迁。”

先不说阿方此举究竟是否有什么私心,就一般而言,外交礼仪中的寒暄与问候似乎被这位司长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命令的口吻,带着一丝急切与不容商量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谁都会觉得很突然,郗照明当即表示拒绝,在他看来,自己刚到阿尔巴尼亚,一切都还未置备妥当,也未递交国书,直接搬迁,是否太过于突然?

其次,阿方口中的新馆舍,中方完全不知情,也没有征求中方的意见,有种按着头必须接受的那种意味了。

再者,迁馆之事,岂是儿戏?这不是“过家家”, 三天之内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中方尚未对新馆进行过实地考察,如何能够贸然搬迁?

得到拒绝的回答后,礼宾司长脸上的笑意瞬间凝固,不再理会郗照明,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中阿两国关系交好时,阿方虽接受了我国的援助,但他们打心眼里对中方是并不完全信任的。

那时他们曾有过迁馆的念头,欲将大使馆迁至拉纳河北岸,那里是中国援阿专家与新华社分社的聚集地。

阿方的初衷是迁到一起便于统一管理,不过后来中阿两国关系破裂,计划也就随之泡汤。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郗照明专程去阿方提供的新馆舍查看了一番,这一看,就发现了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哪里是大使馆,这分明是一座“光秃秃”的馆舍罢了,所谓的“光秃秃”,指的不仅是馆舍外部的简陋:地面坑洼,砂石裸露,一片荒芜;

内部更是简陋至极,连最基本的生活与办公条件都无法满足。这更像是阿方为了完成任务,匆忙搭建的一处“简陋居所”。

面对这样的馆舍,中方提出了改造的要求,否则搬迁之事,绝无可能。经过半年的施工,总体来说算是基本达标。

考虑到两国关系的微妙与阿方的不断催促,郗照明决定,为了节省开支,亲自带领大家开始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馆舍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片葱绿之中,再不见往日的“破败”与“荒凉”。

35个“中国制造”窃听器:是内鬼?还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从阿方提出搬新使馆那一刻起,郗照明就已经起了疑心,毕竟中阿关系如此微妙,且又不断地催促,郗照明很难不怀疑阿方在背后做了什么手脚。

郗照明当时就将这一情况及自己的猜想向国内做了报告,请求派遣检查组对新使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查,以确保万无一失。

而且郗照明在带领大家搬迁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为了节省开支,大使馆的搬迁工作全部由中方人员亲力亲为,未雇佣任何阿方人员参与。

然而,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中方不得不将一些大件物品,如大衣柜等留了下来,赠予了阿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方不仅对中方的好意视而不见,反而还索要所谓的“垃圾处理费”。

这不摆明了将我方的好意视为了“垃圾”吗?种种行为,让郗照明更加确认了自己的猜想。

1985年4月,我方派出了一个检查组开始对这座新使馆进行了地毯式的扫描与检查,正如郗照明所料,这座看似普通的馆舍,实则暗藏玄机。

在初步扫描中,一切似乎都很正常,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一根不起眼的塑料细管却引起了检查组的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顺着细管深入挖掘,竟发现了一个窃听器!随后,检查人员继续顺藤摸瓜接着挖。

这一挖,检查组在商务室、研究室、机要室等多个关键区域,陆续挖出了多达35个窃听器!相当于整个馆都尽在对方的掌握之中。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窃听器的外壳上,赫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

这不禁让人怀疑,难不成是内部出现了内鬼?还是说,这背后藏着什么别的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出现敌人,我想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事,但经过深入调查,这35个“中国制造”的窃听器,不过是阿方玩的一场把戏罢了。

换个思路想,如果窃听器上没有任何标识,一旦被发现,阿方无疑会成为“第一嫌疑人”;

但如今,当“中国制造”的字眼映入眼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内部出现了问题。

这样一来,即使窃听器被发现,阿方也可以一口咬定与自己无关,甚至可能反咬一口,让两国关系更加微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方挖出第一个窃听器时,阿方便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他们以“检修电路”、“参观使馆”等为由,多次要求进入使馆,并对中方进行了严密的监视。

这一举动,无疑是做贼心虚的表现。他们担心窃听器被一一查出,但尽管他们费尽心机,也未能踏入使馆半步。

最终,这些窃听器被尽数查出,阿方的阴谋也彻底败露。面对阿尔巴尼亚这种“卑鄙”的行径,我方出于大局考虑,并未公开声张。

但我们将搜寻与挖掘窃听器的过程全程记录,并将拆除的装置邮回了国内。这不仅是对阿尔巴尼亚的警示,更是对保密安全教育的生动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在外交的舞台上,中国始终如一地秉持着互利共赢的原则,这不仅是国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更是推动国家间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

诚信与尊重是外交关系的生命线,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他国机密的行为,都是对国际法和外交准则的公然践踏,必将损害双方互信,阻碍合作进程。

中国使馆作为国家的海外代表机构,其安全与尊严不容侵犯。面对窃听器等安全威胁,中国果断采取措施,不仅彰显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交舞台上,诚信、尊重、安全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在未来的外交实践中更加谨慎、明智地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资料
中国阿尔巴尼亚交恶纪实:使馆发现国产窃听器. 现代声像档案
大使馆里的窃听器. 《文史月刊》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国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