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聿云暮,一元复始。随着新年钟声敲响,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期盼新的一年能带来新的希望和转机。2025年,世界局势能否拨乱为治,国际经济能否稳步复苏,人文交流能否照亮合作之路,绿色科技能否开创可持续未来,各方如何在世界之变中瞩望中国之进,多国专家谈到了他们对中国的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鼓舞”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
带着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在2024年迈过“而立”之年,踏上新的征途。作为中国首个跨国合作工业园区和首个中国与新加坡政府间合作项目,姑苏城外水田鱼塘经历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蓬勃发展的缩影。
“苏州工业园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姿态。”新加坡国务资政、前总理李显龙2024年11月在园区考察时表示,中国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方将继续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新合作打开了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扇窗。“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后,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项目相继落地,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知名新媒体平台《新加坡眼》董事长许振义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我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02年,受新加坡政府委派,许振义来华担任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负责引导新加坡企业在江浙沪皖地区投资经商,“短短几年内,我目睹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科技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已回国工作的许振义对天合光能、三达膜和华为等中国高新企业“出海”新加坡后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如数家珍。“对中国的现代化,我们在新加坡的感受很明显、很强烈,很令人鼓舞。”他说,“这些年,中国在科技、民生、教育、生活品质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在许振义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3个重要因素:国家高层的洞悉力和推动、企业和科学家的决心和荣誉感、人民力争上游的坚定意志和刻苦努力。
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时代“两步走”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的首个五年收官之年。关于中国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习近平主席2024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要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
在许振义看来,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发展样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进一步解释,发展中国家首先要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这是实现繁荣的基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总体规划,并确保规划与时俱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教育和培训水平,推动工业生产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要在发展中坚持生态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应对外部“攻击”的“免疫力”将越来越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特朗普几乎是绕不过的变量。再度赢得美国大选后,他以“打击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为由,威胁要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贸易战、金融战等与经济战有关的概念,再度引发热议,各方担忧声不断。
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名誉教授乌尔利希·布鲁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从军事上对中国发动攻击的可能性不大,科技战争可能是美国“试图左右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但鉴于中国的科技基础,美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实力是规避制裁的最佳保障。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2023年的24个,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2013年起,布鲁姆开始深耕经济战争理论。他既是德国锂技术与经济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也长期担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熟悉中国国情。
“中美之间的金融战争也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它会加速全球经济‘去美元化’的过程。”布鲁姆进一步指出,法律战争,即施加各类制裁,是美国“工具箱”中一个可能的选项,“但这要求欧洲国家团结在美国周围”,而已延宕3年的俄乌战火,让军事上依赖美国的欧洲陷入两难。
经贸合作长期被视为中美合作的“压舱石”。2024年,中美经济、金融工作组保持沟通渠道畅通,苹果、波音、高盛等美国企业高管密集来华参展参会、洽谈商机。不难看出,美国企业界依然把在华业务当作“重头戏”,希望同中国共享发展机遇。布鲁姆在新著《经济战争论》中也专章讨论“经济战争中的企业”。他表示,美国有相对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有海外投资并将利润汇回本国的传统,但这种模式有脆弱性。加之美元的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信心,因此“阻止资本流动是自我毁灭”。
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符合布鲁姆在书中提出的“不会让竞争升级为经济战争的明确框架”。2024年11月,中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作为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的一部分,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布鲁姆告诉记者,各方都应守住避免竞争升级至“破坏性”的“门槛”。随着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应对外部“攻击”的“免疫力”将越来越强。
盼非洲国家进入免签“朋友圈”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赵安琪
割裂、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2024年,中国给予原产于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在金砖国家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双多边会议上鲜明提出“中国主张”;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中国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持续搭建对外开放平台。
作为一名2006年就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北京工业大学科特迪瓦籍教师瓦达哈·谢见证了近20年来中国开放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开放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推动中国向开放大国、强国迈进。”瓦达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机会。
2024年9月,中国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和十大伙伴行动,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说,展望2025年,中方愿同非洲国家一道,加强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坚定相互支持,不断丰富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携手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在‘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援助。”瓦达哈指出,“零关税待遇”表明中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展现了中国的胸怀。中国与非洲分享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技术,帮助当地改善经济状况,创造更多发展机会;非洲也向中国出口各种自然资源,中非之间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2024年持续推出更开放的签证政策。截至目前,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免签,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我希望在2025年,中国能够进一步扩大免签的国家数量,尤其对一些非洲国家。”瓦达哈表示,免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前往中国,通过简化外国人访问、工作等程序,未来中国可以进一步强化全球经济领导者的地位。
“中国‘发展与共’的胸怀值得其他国家钦佩和借鉴。”瓦达哈表示,“我期待未来中国能够在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与食品安全研发等领域持续深化中非合作。”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绿色合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赵安琪
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预计将在巴西亚马孙雨林中部的一个小镇召开,这样全新的地点或许预示着新的变化和合作机遇。据世界气象组织12月30日发布的新闻公报,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的影响席卷全球,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产生了连锁效应。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在公报中表示:“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更安全的地球,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这是我们的责任、共同的责任、全球的责任。”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国际工效学协会前主席何塞·奥兰多·戈麦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各国在COP30需要开展更多的对话、制定更具体的计划,包括目标、步骤和预算等,一步一步去推动和实现合作议程,“所有人都需要行动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令人惊喜”的,同时在减贫、创新技术、建立新发展模式、与他国分享绿色经验等领域都表现突出,“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很好的榜样”。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外媒报道关注的“热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国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超500万公顷……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
中国与巴西分别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拓展绿色合作已成为两国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一环。戈麦斯介绍,数十年来,中巴共同开展了多项合作。以地球资源卫星为代表的中巴技术合作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中巴已经联合研制6颗地球资源卫星,其中04星和04A星定期对亚马孙雨林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植被受损或者火情便会生成预警信息。同时,中国也在参与巴西的大型水坝、输电线路等工程项目,展现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支持。
“让我们行在当下,共享未来,这正是中国所倡导并为之努力的发展模式。”在2025年,戈麦斯期待中国和巴西乃至全球更多国家能进一步加强绿色教育合作和人才交流往来,让各国的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走出城市、走进田野、走进自然”,去探索新技术,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解决方案。
编织中华文化连接世界的纽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驻日本记者 贾沂蒙
从“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到“中法文化旅游年”,再到“中俄文化年”等活动持续展开,回望2024年,中国与多国“双向奔赴”,持续编织中华文化连接世界的纽带。步入2025年,世界对中国人文交流有哪些期待?
多国专家普遍预测,在新的一年,中国将继续扩大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促进全球多元文化理解、加强青年交流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编织更多、更加紧密的世界文化纽带。
据公开信息,2025年,“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中国-沙特文化年”“中越人文交流年”“中孟人文交流年”等将陆续举办,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相知相融。
“通过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可以加深国家间的团结和友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以多样化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交流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纐缬厚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时说,在2025年,无论是通过区域合作,还是全球性交流平台,中国人文交流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世界文化和民心的桥梁。
谈及即将全面开启的“中日韩文化交流年”,纐缬厚说,“这应是2025年中国人文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框架下,中日韩三国一方面需要举行对话会议,相互交流研究成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三国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大学举办讲座和会谈。这可以通过成立研讨会或对话会来落实,也可以通过为致力于三国友好交流的有志人士设立基金来促成。
“青年肩负未来重任。”纐缬厚指出,以青年为中心的交流最为可取。加强各国青年间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理解,也能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对此,他提议建立如“中日韩青年之家”的平台,为三国青年提供定期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分享各自的文化观点,并就共同关心的全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青年层面的文化互动,将为未来合作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5月,中日韩领导人在韩国首尔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指出:“将努力促进文化、旅游和教育交流,力争到2030年将三国人员往来规模增至4000万。”2024年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免签利好措施,吸引了包括日本民众在内的全球游客来华旅游。“China Travel(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越来越多的游客分享他们看到的真实中国。纐缬厚认为,通过游客的声音加深文化理解,具有比媒体宣传报道更为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口碑传播可以加速游客数量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国民之间的互访能够持续下去,日积月累,国家间的认知偏见和误解将逐步被消除。我相信,自由来往、自由交流必将为亚洲共同发展创造机会,推动亚洲社会走向成熟的繁荣。”
中国周边安全:有机遇、有风险、有应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驻柬埔寨记者 王岩
“中国和周边国家利益融合更加紧密,友好互信不断深化。”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回顾2024年中国外交时说。2024年,中国周边外交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当选和就职后两度“首访”中国,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中国同中亚五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中印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
“在2024年,中国展现出了对区域合作的坚定承诺。”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国际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通孟戴维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管道扩建和铁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协定和能源伙伴关系得到深化,中国进一步推进其在加强区域连通性和保障能源供应方面的战略布局。中国和俄罗斯、巴基斯坦等邻国开展联合军演,展示了中国维护区域稳定的决心,也加强了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军事互信和战略合作。
在通孟戴维看来,从经济到安全,一系列外交活动都显示出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是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重要角色。但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安全也面临一些风险。
2024年,受域外国家鼓动,菲律宾政府在黄岩岛、仁爱礁、仙宾礁、铁线礁等地频繁侵权挑衅、制造事端,加剧南海局势复杂化。展望2025年,通孟戴维指出,同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妥善管控分歧将继续是一个焦点。如果处理不当,中菲紧张关系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南海务实合作在2025年有望取得进展。2024年,中国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在联合声明中均提及在海上进行共同开发,这将为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带来新机遇。
关于外部风险,通孟戴维指出,美国牵头推动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协议(AUKUS)、打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推行带有冷战色彩的“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大搞“脱钩断链”,不仅对中国的周边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也给地区局势增加了复杂性。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则可能会受阿富汗等国不稳定局势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区域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中国需要采取综合战略。”通孟戴维认为,加强与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中国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政治互信,还能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军事层面上,通过参与区域安全论坛和构建包容性发展框架,中国有能力促进多边合作,增强与各国之间的信任。此外,中国应考虑继续与美国及其盟友保持建设性接触,同时加强与不结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相信中国通过积极外交、经济合作及战略耐心的结合,能够有效应对2025年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