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家长和育儿者来说,孩子的描述或多或少都夹杂了想象成分:比如圣诞老人,比如牙齿仙女,比如床下的怪兽。

一名保姆在听到宝宝此番抱怨后,为了打消孩子的恐惧,当真在屋里进行了一番搜寻,结果令人毛骨悚然:

“宝宝抱怨‘有怪兽’,保姆在床下找到了一个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一起离奇案件。一位保姆在哄孩子睡觉时,为打消孩子对"床底怪物"的恐惧,竟真的在床下发现一名藏身男子,堪称现实版“床下有人”。

据巴顿县警方通报,3月24日晚10时许,警方接到帕顿路某住宅的报警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案人是一名保姆,她称当时正在照看家中的孩子。睡前,其中一个孩子突然害怕地说"床底下有怪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安抚孩子,保姆俯身检查床底,不料竟与一名躲在下面的男子迎面相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方随即发生激烈冲突,扭打中一名孩子被撞倒。趁乱之际,男子迅速逃离现场。

经调查,藏身男子系27岁的小马丁·维拉洛沃斯(Martin Villalobos Junior),他此前曾居住在该住宅,但因涉嫌家暴被法院下达禁令,禁止他靠近此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发当晚,警方未能立即抓获嫌疑人。次日清晨,警方在帕顿路附近发现其踪迹。男子见状企图逃跑,但最终被警方徒步追捕擒获。目前,嫌疑人已被关押至巴顿县监狱,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看似匪夷所思的童言里,往往藏着真相,这背后有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

未受污染的直觉雷达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5岁幼儿识别混合情绪(如恐惧+愤怒)的准确率高达78%,远超成人平均的62%。他们能本能捕捉到成人因"社交礼貌"而刻意忽略的异常 —— 比如保姆突然僵硬的嘴角,或床底传来成人听不到的细微呼吸声。

儿童具象化思维的特殊编码

当孩子说"床底有怪物",可能是将多种真实线索进行符号化转换:

  • 灰尘被搅动的气味 → "怪物很臭"

  • 弹簧细微的吱呀声 → "怪物在呼吸"

  • 余光瞥见的阴影移动 → "有爪子"

成人的认知防御瓦解

芝加哥大学实验显示,当成年人被要求用蜡笔画出"害怕的东西"时,78%会抽象化处理(如黑色色块),仅有35%绘画出具体形象。而同场景下,92%的儿童会具象描绘出他们实际观察到的细节特征——这正是堪萨斯案中孩子能准确指认藏匿位置的关键。

恐惧带来的记忆强化

神经科学证实,恐惧体验会使杏仁核过度激活,令儿童对事件细节的记忆比成人更持久清晰。那个说"有怪物"的孩子,可能之前就无意中看到过床下露出的鞋尖,但被大人解释为"看错了"。

语言系统的诚实性缺陷

成人叙述会经过6-8层心理过滤(社会规范/逻辑自洽等),而儿童报告仅经过1-2层简单加工。马里兰大学分析178起真实暴力/绑架案发现,儿童目击陈述时间顺序准确率虽然低于承认,但核心细节准确率(比如样貌,衣着等)比成人高22-28%。

这种"重述真相"的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衰退:神经可塑性研究显示,到达一定年龄后,人的大脑前额叶开始强力修剪这类"不实用"的感知能力。

所以,当孩子说出匪夷所思的话时,不妨先蹲下来用他们的视角检查现实。

消息来源:BBC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