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GDP为32万亿,广义货币M2为47万亿。

2022年,我国GDP为121万亿,广义货币M2为266万亿。

2008-2022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长278%,但是广义货币M2增长466%。

货币的增速远远快于GDP的增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水”。货币多了不必然是放水,只有货币的增速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时,才是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降息放水印钞救市,广义货币M2从2008年底的47万亿,暴涨至现在的280万亿,增速远超同期GDP增速。靠着放水救市的刺激,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全球的增长水平。

但是,放水为什么就能够救市呢?放水救市会不会产生什么后遗症呢?在不断放水救市的今天,我国经济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看完这篇文章后,您将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危机。

01 三驾马车和生产过剩

我们常常听说,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

然而,拉动经济为什么是这三驾马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可能有三种去向:(1)被消费者买了(比如食品、衣服、手机等),用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也就是说,被消费者消耗掉了,这就是消费。(2)被企业买了(比如机器、原材料等),用来生产其他的商品,也就是说,被企业消耗掉了,这就是投资。(3)如果国内的消费者(含政府)不买,企业也不买,那就只能卖给国外的消费者或者企业,这就是出口。由于我国还会购买国外产品,因此计算时会减去进口,形成净出口。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用货币计量,就构成了GDP。(很多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朋友会问,那政府采购呢?在这里呢,政府采购被放入了消费或者投资中。比如我们打开wind,输入政府消费,我们可以发现,它属于最终消费项下的一类。另外,按GDP的定义,此处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

一个商品,如果消费者不买、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和企业也不买,这个商品就卖不出去。一旦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形成商品滞销。商品滞销后,企业资金无法回流,再生产受限,社会总需求下滑,整个经济出现衰退,这就是危机。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生产相对消费出现过剩的事情常有发生。比如美国农场倒牛奶,就是因为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牛奶大规模过剩。当然,除了倒牛奶,生产过剩还有很多其他体现,比如让卖不出去的苹果烂在地里,没有销路的洋葱随处掩埋,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时,我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这种过剩。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产能严重过剩。按照这个标准,1996年的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很多企业都处于破产边缘,只能通过不断倒腾资金,来维持现金流不断裂。到了1998年,商品库存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产能过剩更严重了。国家经贸委的赵晓甚至破天荒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大萧条的历史会在中国重演吗》。把中国经济和大萧条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在之前压根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当时经济形势确实是岌岌可危。

1998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那么,我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渡过危机的呢?

02 危机的缓解——深挖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

既然危机源于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就能度过经济危机。所以自由竞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度过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

(1)深挖国内市场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深挖国内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快速城镇化。城镇化为什么能拉动经济呢?因为快速城镇化必然伴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而房地产的辐射又非常之广,能迅速拉动经济。

1998年之前我国基本上没有住宅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要死不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是福利分房。

在1998年前后,中国重化工业大量产能过剩,为了求生,国家关闭了很多的五小企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钢铁、水泥、玻璃、化纤大量过剩,这些过剩的产品卖给谁?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国家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部署——终止福利分房,并指定“住宅产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启动居民住宅消费。

也就是在这一年,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才最终得以形成。这个市场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辐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筑、建材、金融、水电煤、保险、物业等众多行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一方面消化了大量重化工业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高房价的种子。

(2)开拓海外市场

2001年前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产品出口。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这些限制大幅降低。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我们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像潮水一般涌向世界。这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外贸订单增多,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海外需求,资本家又扩大厂房,购买更多的设备,进一步带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资本的发展必然要求雇佣更多的工人,这又带动了城市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外贸-投资”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03 “外贸-投资”双循环:2001-2008年我国的经济模式

(1)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的核心是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

首先,居民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

其次,以银行为首的金融系统通过多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和土地开发市场。房地产商拿地时,常常通过信托、民间借贷等方式融资;房地产商建房时(开发),会从银行贷出巨额的房地产开发贷。

最后,居民从银行借钱买房,消耗不断增值的房产。

居民用自己的存款,支撑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这就是当时的内部循环的核心,内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内循环消耗了大量的过剩产能。这首先就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度非常高,辐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筑、建材、金融、水电煤、保险、物业等众多行业。房地产市场发展起来后,这些重化工业的过剩产能被大量消耗(不仅如此,我们买房后还要买家具、家电,因此又能拉动不少轻工业发展,消耗轻工业的过剩产能)。大量的钢铁、水泥、玻璃、化纤,以前卖不出去,现在都成了抢手货。钢铁厂接到一个又一个订单,现有的厂房设备已经不足以应付了,于是不得不扩建厂房,招更多的工人。扩建厂房又需要钢铁水泥,会进一步拉动重化工业。更多的工人进城,就会有更多的商品需求,要消耗更多的粮食,购买更多的衣服,等等,这又带动了内销项轻工业需求增加(对食品、衣服等需求增加),这两者又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经济螺旋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外部循环

外部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形成外贸顺差,获得大量外汇储备。

其次,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产品,资金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美国通过国债的形式,回收了滥发的美元,使得美元不至于在短期内大幅恶性贬值,这又构成了美国不断发展的基础。

最后,美元稳定,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美国人不断地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

这就是外部循环,外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

我国41个工业子行业中,约有10来个子行业外贸依存度很高(工业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大于10%),这些行业受惠于外贸的增长,订单不断增多,自身的产能不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订单,于是就会扩大再生产,修建更多的厂房、购买更多的机器,这又反过来促进国内的重工业发展。不论是外贸企业,还是国内重工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都会招聘更多的工人,这又带动了城市消费,促进了内销项轻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外部循环的破裂

外部循环得以持续的前提是欧美的消费需求稳步上涨,只有不断增长的外需,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外贸企业才会增资扩产,进而才能带动整个链条的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欧美经济不断上涨,但这是做不到的。

2008年,在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欧美爆发危机,外部循环出现了裂纹。

2008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两年了,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经济,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也大规模减少,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2009年“-42.9%”。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这导致全国性产能过剩,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2009年,中国出现了20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

万分危急之下,我国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再次度过了危机。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它是怎么缓解危机的,它与当前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关系呢?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循环。

04 凯恩斯主义:一个通俗的解释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举个例子。

在某个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国家不希望企业继续裁员,因为大规模裁员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缓解危机,有人就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他说,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就业后这些人就有钱买买买了,这会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发展。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

国家觉得挺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这个人就说,让银行借给市政府就好了,反正钞票都是可以印出来的嘛(这就是放水)。国家一听觉得可行,这个办法非常好,照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故事?不,这是一段历史。1933年后,罗斯福政府就曾雇佣大量失业青年去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市政工程,等等。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金融体系放水(印钱),以债务攀升为代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放水之所以能拉动经济,就在于投入市场的货币,进入到了实体经济领域,消耗掉了过剩产能。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2009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2009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四万亿,其中保障房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基建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18000亿,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灾后重建1万亿。

你对比一下四万亿计划和凯恩斯主义,是不是觉得很像,没错,四万亿计划就是中国版的凯恩斯主义。在这个中国版凯恩斯主义的主导下,我国经济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盘活中国经济。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三个问题:(1)产能进一步过剩;(2)企业债务高企;(3)经济脱实就需。

这三大问题构成了我国“供给侧改革”、“系统性防范风险”的大背景。不理解这三大问题的成因,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理解了这三大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本质上把握住我国经济的运行逻辑。

接下来,我将为您细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