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然而,骗局总归是骗局,在风口中飞起来的“互联网家装”和张伟最终落到了地上,除了一片骂声外,别无其他。而那些被坑害的业主,也许至今仍在维权……

前言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1个亿!”这是前两年特别流行的金句,但在2015年,张伟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做到了。

张伟曾告诉我,“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2012年,我在A城的一家杂志社做活动策划。这家杂志社说是在装修行业影响力卓著、是业内著名的媒体单位,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除了刊号是真的,其他都是扯淡,就算把装帧排版弄得精美异常,内容也不如街边散发的宣传单有可读性,几乎有2/3的内容都是广告。

当时,像我们这种三流杂志的发行量主要依托一个叫“小红帽”的组织。我的老板很鸡贼,经常贿赂有合作意向或合作中的装修企业附近的报刊亭老板,好让“小红帽”多投放我们的杂志。当装修企业的老板们偶尔想起自己投的广告,只要去附近的报刊亭,都能直接买到,然后会有一种我们杂志的发行量真不错、钱花得值的错觉。招商部的同事们再带着两本样刊,趁热打铁,去把下一年的年度合同签回来。不过偶尔也有例外,比如XX装饰的陈总就觉得我们杂志的广告效果不好,打算停止合作。这时,就需要张伟出马了。

张伟是我们杂志社的招商经理,和老板沾点远亲。那时他三十六七岁,没有西装革履,大部分时间就是一身运动装,腋下夹着个鼓鼓囊囊的小手包——其实是个“烟口袋”,里面装着三五盒的中华烟。如果保洁阿姨一天不收拾张伟的办公桌,烟蒂能把烟缸堆出个尖儿来。

虽说是在杂志社工作,但张伟办事说话一点都不斯文,江湖气息很浓。当他得知手下在陈总那儿碰了钉子,就带上样刊,夹着小手包,拉上我出发了,还美其名曰:“多部门联合拜访,显得郑重。”

进了陈总的装饰公司,张伟也不等前台问,就熟稔地冲前台点点头说找陈总,然后直接迈步往里走。前台拦住他,问是否有预约,张伟说:“我和你们陈总老朋友了,打过电话。”

到了陈总办公室门口,他敲了下门,直接推门而入,先散个烟,随后再把杂志样刊一放。接下来,张伟不谈合同,只说昨晚又和谁喝了酒,在哪儿打的牌,谁输了1万多,今晚约了哪个老板,还喊陈总一起去。一顿闲扯过后,我就带着签好的合同出了办公室——至于张伟,他要和陈总一起去参加饭局。

在A城,但凡是有点规模的装修公司,老板基本都是豪车、华装备齐,很有暴发户的即视感。他们有文化的不多,大部分都是装修工人出身,借着房地产爆炸式增长发的家,占的是“胆大”、“心细”、“眼光好”这几个词。和我们杂志社合作的家装公司,老总们的架子一般都端得很足。就说陈总吧,上次我找他谈事,他连个笑脸都欠奉,怎么张伟能如此从容随意呢?

张伟冲我一笑:“兄弟你是不知道,别看他们现在做得这么大,其实几年前就是马路边一个装修小门市,打个广告啥的都是求着咱们帮帮忙。就说这个陈总,之前他做水电工的时候,我们就一起打牌、喝酒,他们现在的这个办公室还是我帮忙找的。最开始哪有这么大?就一间!现在一层都是他们的了。咱们杂志这一年几万块,其实他们不在意的,随便搞搞好了嘛。”

我的老板仍觉得单纯卖广告收入太少,开始涉足装修展会的策划、执行,从跟小装修公司合作开始试水,逐渐尝到了甜头。

从2000年到2014年,A城至少有一半的新房业主会通过展会来选择装修公司。对于大大小小的装修公司而言,这个渠道体量超级可观,办一场成功的展会,就意味着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用为客源担心。

因为钱太好挣,有实力的装修公司老总渐渐地就瞧不上那些百八十位消费者到场的小展会了,转而将眼光投到了更大规模的“群展”上:只要找上三五家实力相当、服务层次相当的同行,各出资20万,在装饰装修协会报备,经过半个月的广告轰炸、活动邀约后,一场名为“A城装饰装修博览会”的宏大展会就能轰轰烈烈地办起来了。

对于装修公司来说,这种大展会既能获取足量的客源,又能宣传、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怎么算都是赚。只是“联合办展”,涉及到大量资金的运用,冗长的整体策划和繁杂的现场执行,具体交给谁主导,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中间难免生出嫌隙。

几番磋商之后,大家渐渐倾向于寻找一个第三方承办,以期公开公平。我们杂志社凭借着“行业媒体”的金字招牌,就成了这样的第三方。

那段时间,我和张伟成为搭档,负责展会前期的筹备招商。当各家老板为了参展费用、场地位置安排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左右逢源的张伟总能从中转圜,让问题圆满解决,很有面子。

随着一个又一个大型综合展会的成功落地,我和张伟的配合越发默契,也顺带积累了众多的人脉和资源。眼见着展会规模从千人到万人,把控的预算从几十万迅速扩张到几百万,我俩的收入却并没有多少起色,甚至还在变相降低。

张伟的薪资主要靠广告提成和奖金,但展会筹备算是新开的项目,老板一直没有明确的提成核算说法,总是“这个月忙”,便拖到下个月。而且,原有的合作企业参与了展会,杂志广告又成了附加赠送项目,张伟的提成也缩减了;我的工资一直是固定的,但接手展会的筹备工作后,工作量剧增,996是常态。

老板每天给我俩画大饼,说未来可期,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满的情绪已经溢于言表了。

2

一天晚上我们出去吃夜宵,张伟喝着烫好的“石库门”老酒,眼神迷离地向我抱怨:“这场活动下来,咱几个累得像狗一样,你看看老陈,他们公司这次位置好,这两天接了200多个意向金,随便算算又是百八十万的赚头啊!”

我点点头。这个账其实很好算——200多个意向金最终不可能全部成交,但最起码能成交60几个,这就是600多万的产值,毛利差不多是200多万,就算扣去参加展会投入的费用,净利润也在100万以上。

张伟一口闷了杯中的酒,接着说道:“给他们做,有时候想想,真不如咱自己搞搞,咱才赚他们几个钱?为点展会费用,天天这个审核那个审核的,这个要活动节点,那个要换位置的,都跟大爷似的。你看老陈,去年才提的捷豹,昨天又去弄了个路虎揽胜,100多万啊!咱俩呢?天天早起挤地铁,早知道干个屁的杂志,就应该开装修公司!”

那时候,家装行业一直被很多人忽视或者轻视,却是一个实打实的“万亿刚需蓝海”,拥有着惊人的现金流。当时的“行规”是:业主签订装修合同后需要先付款,金额为装修总费用的30%到50%,而装修公司给合作的材料商、施工队结账基本都要等工程结束,长期合作的,会半年一结,甚至年底再结账。所以大部分时间,装修公司的账目上都有着惊人的现金储备——这也正是张伟看重的地方。

张伟觉得自己要是开装修公司,怎么也会比他们强,“装修公司有什么?不就倒买倒卖么!到时候你给我搞市场,我去弄材料和施工,随便搞搞,咱也成个‘十大(A市十大家装联盟)’。到时候在摄像机前面,咱也能握着话筒展望下未来……”

张伟的话半真半假,还带着试探的意味,我只是喝酒,没有多说话。

张伟已经和老板谈了几次了,见涨薪无果,他心灰意冷,打算辞职自立门户。我也想跳槽,却没有跟随他创业的勇气——张伟是本地人,来自外乡的我只能做出更稳妥的选择。接下来,我打算找一家中等规模的装修公司,踏踏实实地负责市场,跟公司一起成长。

2013年下半年,装修行业的“展会经济”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

在这种营销体系中,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DM营销(直投,寄送活动邀请函、宣传册等),效果最显著的部分其实都是“数据库营销”——从房产企业或者其他灰色渠道拿到业主信息,进行营销宣传,再由展会将数据集中消化。

但这样做的效果在逐渐变差:一来展会门槛低,装修企业都能做,顾客对这种骚扰电话、骚扰短信宣传的展会已经有了抵触和戒备心理,参会人数、成交数量直线下滑;另一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严格。2013年,A城有十几个第三方营销机构负责人和装修企业老板因非法倒卖、使用个人信息被判刑,对业内的警醒作用很大。

同时“网络经济”爆炸发展,消费者开始通过网络选择、对比装修公司。到了这一年的第四季度,网络推广基本从一个展会附属宣传渠道变成了支柱营销渠道,产出占比急速上升。

营销渠道的变革,意味着很多装修公司要重新洗牌,在张伟看来,“洗牌等于机会”。2013年10月,“黄金周”大展会过后,张伟向老板提出离职。老板先以亲情挽留,又许诺涨薪,可张伟毫不动摇,两人进而开始争吵,最后甚至动起手来。

扯了1个月的皮,张伟还是顶着“忘恩负义”的骂名,带走了一个招商助理和我手下的两个策划。也就是这时候,一个新的名词——“互联网家装”出现了。

一些从业者提出的“去中间化”的概念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互联网装修公司直接同厂家合作,摒弃材料省级、市级代理商的层层盘剥,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优质的产品——宣传如是说。

2014年被称为“互联网家装元年”,这种新模式很快席卷了整个装修行业,势不可挡地打破了市场平衡。

3

张伟从业多年,人脉资源丰富,和众多不同品牌、不同价格层次的材料商、厂商、品牌负责人称兄道弟。离职后,他和某装修公司的李总一拍即合,迅速成立了一家名叫“靓房”的互联网装修公司。

李总曾在A市的装修行业中排得上号,可惜在展会营销的浪潮中掉队了,公司日渐式微。横空而出的“互联网家装”让他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他觉得张伟有资源、有市场观念,自己对于装修环节驾轻就熟,可以提供资金,相互借力,一定能站在“风口”上。

李总出资较多,担任“靓房”的总经理当之无愧,张伟就是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由于李总原来的装修公司依旧在运营,琐事繁多,所以“靓房”的大小事务基本由张伟负责。

“靓房”开业时我去捧场,公司坐落在中山北路,办公室装修豪华,面积却不大,只有200多平方——这个面积对装修公司来说有点捉襟见肘,扣除常规办公室和洽谈区,甚至连装修材料出样空间都没有。但张伟的副总办公室却不小,宽大的真皮沙发搭配电动茶盘,还有一张阔气的实木办公桌。

“这是创业,这是梦想,兄弟你啥时候能来说一声,不会亏待你哦!”张伟看着我笑。

没过多久,张伟弄好了“靓房”即将推出的装修套餐,特意让我帮忙把关营销内容。只见上面写着:“599元/平米全包精装”、“799元/平米全包轻奢精装”, “一价全含”(即硬装所有费用均包括在内),并且每款主材都有数十个一线、二线品牌可选。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按照这个价格,别说利润,想不赔本做完工程都没可能。当时A市的装修市场的行情,“硬装全包”的价格大概在每平米1000到1200元左右,就按这个价格做,消费者仅能得到一般的装修效果,可“靓房”居然只要599元!

看我露出惊讶的神色,张伟似乎很满意,他说,这个价格马上就要在全网推广,单百度推广这一个渠道就计划投20万。合伙人李总信心很足,把青浦的别墅都抵押了,“一定要趁着风口抢夺市场!”

张伟说得眉飞色舞,我却有些茫然——不过能预见的是,如果以这个价格大规模推广,必然会将整个家装行业的水搅浑。从营销角度看,“靓房”的推广肯定会成功,毕竟价格优势太大了,目前业内没人顶得住这个价格的冲击——但这个价格怎么做得下来?按最低的报价算,一个100平的房子,算上设计费也就收6万多元,用的材料最差的也是二线品牌,材料和人工根本吃不住。

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家做营销都有夸大,但总归是讲究八九不离十,总不能靠着‘增项’活着,说‘一价全含’。这种‘走夜路’的潜规则搞多了,总归要见鬼的!”

张伟哈哈一笑:“业内人士就是业内人士,我也不忽悠你,是大牌子不假,绝对都是大牌子,不过配套的产品都是些库存款或者积压的落后型号。”

张伟早和各大材料品牌商谈好了,让他们挑选一些存量较大的产品,重新编号,再投放市场。“靓房”这边做一个线上选购商城,张伟安排人上传精心拍好的产品照片,“款式基本只有我们有,每家一两款,十几家可选的就很多了嘛!”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599装修套餐”里面的弯弯绕——归根结底,是低价消耗库存。这手段有点厉害,市场上的装修公司也用低价建材的,但基本也就一两款做做促销。而且他们为了稳定,一个类别的“主材”通常只和一两家品牌合作,导致促销款的花色、式样就很一般。张伟这种多品牌合作的方式能规避这个弊端,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占了便宜,选择还很多”的错觉。

看着页面上众多的大牌LOGO,我心想:这种搞法对“靓房”和材料商来说真是共赢,但对消费者而言,可能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

全使用库存产品这种做法实在坑人。要知道,大的材料品牌厂家每年会做许多“公装”项目,这种项目材料用量巨大,但其中很多产品是定制的,根本不会出现在常规的产品图册中。比如瓷砖,一个精装工程能订购几万平方,可瓷砖这东西有次品率,工厂生产的时候就会多做几千平方。等按要求发完货,剩下几千平方瓷砖堆在库房里很常见——张伟看上的,就是这种折扣很大的库存砖。

“经济型装修”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风格搭配,无非是设计师和销售的推荐,加上一二线品牌光环的加持,就能满足业主的虚荣心。张伟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砖用完了,就换另一个库存花色,让设计师推出相应的装修风格就行了。

但需要装修的业主们看到的却是:靓房商城的材料库又“上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