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环球资源(Global Sources)宣布,将放弃优先增持慧聪网股份的合同。而慧聪网CMO姚建疆也已证实,双方股东已经达成协议,经过一年运营,环球资源将不再进一步增持慧聪股份,同时双方将维持原有12.8%的股份比例不变。

环球资源不再增持慧聪股份最直接原因,就是对慧聪近一年发展业绩的不看好,据慧聪网2006财报显示,全年营业额为29129.1万元,比2005年的32051.9万元下降约9%。而税前亏损则达到了7515.3万,2005年同期则亏损1842.4万元,在2004年全年,利润则为5856万元。

这意味着慧聪自2004年年底转型至今,业绩持续亏损,一方面出售业务,并未能缓解自身资金压力,慧聪先后出售华媒盛世电视广告业务、中国搜索业务,虽能暂时弥补财亏损额,但终将不是长久之策,不具备周期回溯性;另一方面从最早的IT资讯商情与黄页,转型B2B的慧聪,一直定位混乱,无限拉长自身战线,对阿里巴巴缺乏足够了解与研究,除了引发口水争议,更多的是亦步亦趋,结果呢,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面对质疑,慧聪CEO郭凡生表示,慧聪亏损是战略选择结果,属正常且可控范围,虽然股价可能会暂时受到波及,但从长期来看,对公司乃至用户都利远大于弊。回望去年8月慧聪对“阿里巴巴每天纳税百万”提出的口水质疑,以及随后阿里巴巴抛出的炸弹式回应:“慧聪通过各种方式提出,要求阿里巴巴收购慧聪国际”,再联想如今慧聪业绩层层下滑,投资人丧失信心,而阿里巴巴却紧锣密鼓的筹措年底上市,这都意味着无论是玩口水炒做,还是求真务实做B2B业务,慧聪都与阿里巴巴,甚至于与专注于垂直的网盛科技,存在本质差距。

如果说,慧聪从传统IT商情和黄页转型B2B是对的,而抛售华媒盛世电视广告务、中国搜索等与B2B不相关业务也是对的话,那么如今连续两年亏损的事实,只能说明慧聪还未能真正找到B2B的北,其对国内B2B行业的战略判断与决策完全混乱无效,有分析师认为,在B2B业务方面,慧聪目前更多通过传统方式开展,成本较高、规模较低、也缺少竞争对手多产品线的协同性,取得较高利润的难度不小。

事实上,慧聪在发展中的一波三折,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折射了国内B2B市场的普遍性问题。艾瑞市场咨询机构曾发表报告指出,在中国2000多个行业和综合B2B网站中,有90%都在或大或小的亏损中苟延或挣扎。慧聪郭凡生几次口水挑战,甚至宣扬围剿阿里巴巴,虽精神可嘉,但自身却在产品、市场、战略、业绩上输了个精光,不能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