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三番被创业板忽悠,容易患上失眠症、健忘症和麻木症。得失眠症的大多是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或者是退出无路的VC和PE,得健忘症的是和创业板没有太大利益纠结的部门,而得麻木症的则是广大券商。

券商是创业板最直接受益者之一。刚传出创业板风声的时候,一些券商就早早地做好了营业部技术系统的改造升级,创业板行情显示系统、市场分析系统、买卖委托和结算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一应俱全,没有人想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别人。

2000年,深交所还专门下发了要求券商“做好创业板另牌显示的通知”,这无疑让券商在硬件投入上更加坚定而且毫不吝啬。但结果是,很多部门加班加点完成的工程,到现在都还没有机会大显身手。券商们从愤怒到无奈,现在甚至都不愿意再去多谈,用一位证券公司营业部高管的话来说:“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麻木了。”

相比券商为创业板所做的人才和项目准备,硬件设施的配备只能算是微不足道。自保荐制推出以来,券商投行的业务规模主要受到保荐代表人数多寡的影响,于是争夺市场上资源稀缺的保荐人,成为券商备战创业板的硬仗。现在,储备保荐代表人最多的是国信证券,以88人的数量拔得头筹,就是为了创业板开板后能一举发力、占尽先机。截至2008年7月证监会统计数据,广发证券有63名、平安证券有49名。值得一提的是,保荐代表人的平均年薪约为150万元,一次性转会费在150万左右。往年,行情大好的时节投行赚得盆满钵满,支付保荐人的高薪自然不在话下。可是2008年,行情急转直下,九成保荐代表人基本无字可签,特别是10月以后IPO暂停,保荐代表人的高薪成了很多券商的心病,想来就隐隐作痛。他们指望创业板推出力挽狂澜,可“狼”什么时候来,谁心里也没谱。

同为券商,对创业板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广东籍的券商要相对积极,而中信、中金这些侧重于大盘蓝筹项目的券商,则相对无所谓。

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平安证券和招商证券是在中小项目上优势很明显的广东籍券商。他们手中各自握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储备项目。这些项目的筛选都是按照中小板的资质来进行,但是大多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符合中小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必然符合创业板。所以一旦创业板推出,证券公司马上就会带着这些项目毫不犹豫地去抢夺创业板名额。

“积极储备,两手准备。如果创业板没有按时推出,我可以争取在中小板上市。”宏源证券投行部的洪涛如是说。招商证券的谢继军则说:“我们储备的企业里面,没有专门就创业板的条件去准备的,几乎都是符合中小板条件的。如果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比较奇特,比较适合创业板,不排除上创业板的可能。”

没有任何一家券商现在还会把赌注全部压在创业板上,经历了十年的期盼和等待,大家已经对创业板有了免疫力,不再是像2000年初各家券商言必谈创业板,动辄成立创业板专家小组,兴师动众地准备和筹划。经历了漫长等待的券商们早已波澜不惊,从容淡定。

对中信、中金这些财大气粗的证券公司来说,同样花费时间、物力和稀缺的保荐人资源,收益不高的创业板项目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创业板只是对我们的直投业务有吸引力。”一位中信证券投行部人士说道。相比微薄的承销费,已经取得直投资格的大券商更在乎直投业务能带来的利好前景,创业板的推出会为直投业务增加一种退出渠道。

“推出更好,不推出对我们来说也无所谓。”一位中金人士坦言。

所有人都不讳言创业板能带给证券公司的好处,也都对创业板的积极作用有着充分的肯定。只是,遥遥无期的等待打磨掉了券商高涨的热情。在时间面前,再忠诚的感情都会褪色。(《创业家》杂志/胡宇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