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并整理/《创业家》杂志记者 白明婷

为什么10年了,创业板几次三番推不出来?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发展新型金融行业受到了计划经济观念或体制的严重障碍,产生了抵触和怀疑。反过来,另一个极端就是盲目照搬、盲目借鉴,而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推:为何夭折?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科技产业化的决定,提出来在深沪两地证券交易所开设高新技术板块。这个时候,国外以美国纳斯达克为代表,出现了新型科技股票的高增长,或者叫泡沫,拉到5000点。世界各国都在设立创业板,而且非常红火。

典型的就是香港创业板。高新技术没有标准,而且也不能由国家来定标准,因为资本市场是要靠市场来说话的。所以我们准备借鉴香港的做法,开设创业板。于是开始制订规则,深交所的主板新股停发。但当办法拿出来正在征求意见时,网络股泡沫一下子破灭了,全球的创业板进入低谷,纳斯达克跌到1500点。国外的创业板有的失败,有的收回到主板里面去。这有点像澳大利亚的袋鼠,本来小袋鼠都放出去了,结果不能自立,就又回到母体上了。

但中国的创业板还没出生,就死在了母体里面,进入冰冻时期。这时候各种舆论就出来了,认为创业板风险这么大,中国不能开创业板。

二推:退一步,进两步,搞出中小板

西方国家的新型市场经过调整,创新开始恢复元气,纳斯达克也重新涨到2500多点。2004年,中国要开创业板的呼声再次出现。

这次是人大代表开会时提出来的,但对创业板心有余悸的大有人在,这就出现一个博弈。最后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我当时叫“退一步,进两步”。主张搞创业板的,退一步;反对搞创业板的,进两步,最后就出来一个中小企业板。这是为创业板开设进行的一索,是成功的。但是中小毕竟还带有主板的浓厚色彩,主要部分仍然是加工制造业。当时在加工制造业里面,确实涌现了一批技术和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在细分行业内竞争能力很强的龙头企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小板企业总体来说成长性比主板强的原因。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始露头,虽然亮点不大,但生命力很强。

为了促进亮点长大,我们就需要设立一个新型资本市场,使这些高成长、创新型、品质型的中小企业,在这块市场上发展壮大。我把它叫做“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块特区”。给一个特区,给予特殊政策,当然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三推:遭遇金融风暴

本来中央定的是2008年开设创业板,认识已经统一了。有中小企业板的经验和国外创业板的借鉴,而且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出现了大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涵盖了互联网、IT、能源、生活科技、新材料等各种产业,应该说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成熟了。但是进入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我们始料未及。

风暴一来,中国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上半年,能源、粮食、消费品都在涨价,通货膨胀非常厉害。金融风暴的突然袭击使得我们大量地出口加工制造业,特别是沿海地区企业萎缩,并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股市也从6000点急转直下,滑到了1500点。

2009年,股市上涨到2500点前开?

面对这个形势,所有人都认为创业板目前不能开。有人担心创业板会分流主板的资金,导致主板继续下滑。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一是创业板的上市企业规模小、融资量小,一个企业顶多2亿~3亿。1000个企业也就是2000亿~3000亿,吸收的资金比较少。二是由于宏观经济发生变化,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能要下滑,市场信心受挫,大量资金撤到场外。但这些资金只是暂时离场,最后仍然是要进入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只会吸引场外少部分资金进入,这就谈不上什么分流。

根据国外经验,创业板不能在股市暴涨的时候开设。暴涨的时候容易暴跌,这是香港的经验教训。但也不能借鉴欧洲的一些创业板,就是在股市低迷或暴跌开设。在我看来,首先一定要稳固2000点,然后等到了2500点之前,也就是2300~2400点左右开,这是最好的机会。在股市恢复过程中开设,能够保证创业板市场相对平稳,而不是大起大落。

(王守仁系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