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俊劭,台湾《商业周刊》

七月七日晚间,没有任何公开记者会,Google在官方博客上悄悄的发表了一则消息:他们将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新操作系统Chrome OS,正式宣告进军长期由微软独霸的操作系统市场。

这个消息立刻震撼了业界。虽然《华尔街日报》、美国《商业周刊》几天后就陆续发表评论,认为Google要在短时间内挑战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的霸主地位是不可能的,但对于即将在今年10月22日推出新操作系统Windows7(简称Win7)的微软来说,无疑还是个沉重的压力。

Win7,一个微软视为力挽过去两年颓势、如今又得肩负起对抗Google责任的终极武器,究竟长得何种样貌?

钻研各类操作系统将近十年,《瘾科技》资深研究编辑杨祥龙,将一套接近正式版的Win7安装到他已经用了四年的IBM X60上。安装时间花了十五分钟,与Vista差不多。

依照Vista的开机经验,杨祥龙打算先去泡杯咖啡再回来,没想到才刚起身走了两步,转头一看,已进入桌面。算算时间,三十秒不到,比XP还快上三倍。

杨祥龙开始觉得有趣了,坐回电脑前盯着萤幕。传统位于左方的开始功能表不见了,底部出现一条全新工具列,可以将任何想执行的程式钉(Pin)在工作列上,随时快速启动。

如果换成触控式萤幕,可以玩的花样就更多了。用手指按住视窗,摇一摇就缩小、拉开就放大,甚至,还能在Word的画面上用手指随意涂鸦,就像在白纸上笔记、画画一样。

至于一般使用者最在意的稳定度与相容性,Win7表现也相当好。三个月来不管怎么操就是没当过机,即使一个月不关机,电脑效率也没有明显减慢;接上任何的外接硬体会自动抓取驱动程式,与绝大部分的应用软件都能相容。

综合了以上的测试结果,杨祥龙给出的评价是“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创新,仅保留了Vista的漂亮外皮与功能,骨架却修改得比XP更为轻巧稳定”,他叹了一口气说:“终于等到一个像样的操作系统了!”

推Vista代价惨痛华丽却无当,牵连获利

这句评语的背后,是微软花了两年付出的惨痛代价。

2007年1月,号称史上最安全、最华丽的操作系统Vista上市。这个比尔‧盖兹退休前的最后力作,投入千名工程师,研发费用高达六十亿美元。为求尽善尽美,上市时间一拖再拖,延迟了将近三年。

比起前一代的XP,Vista在功能与画面上有巨大的突破与创新,推出的第一年,也的确引发人尝鲜心理,开卖当天,不少消费者彻夜排队抢购,三个月就卖掉四千万套,销售量在该年年底达到高峰,间接促进微软股价大幅上扬。

当时微软信心满满,预估至少要卖到一亿套,并大声宣告要硬件业者准备迎接一波新的换机潮。但没想到,在第一年的蜜月期过后,接下来的却是一场史上最大灾难。

许多消费者用过后才发现,Vista华丽的背后,要付上的是大规模硬体升级的代价。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到今年6月为止,全美国只有一成左右的企业安装了Vista系统,原因是“速度慢、稳定度与相容性差、对内存要求过高,占用大量硬盘空间、不支援第三方程式。”简言之,就是“大而无当”。

从“华丽”变为“大而无当”,不只企业用户拒绝砸钱更新,许多消费者更捧着新机要求厂商帮他们装回XP。尽管微软高层主管一再出来信心喊话,甚至威胁利诱,大家就是不为所动,紧抱着XP不放。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的调查,至今年4月为止,XP市占率仍然超过六成,而Vista的市占率连两成五都不到。

自家的旧系统竟然成为新系统最大的敌人,微软处境空前难堪,不仅操作系统市占率首次跌破九成,最新一季(今年一到三月)的财报更显示单季营收较上季下滑6%,这是微软上市23年来首次季营收下降,获利重挫32%,其中视窗部门就占了两成。

卷土重来研发Win7舍弃特效,回归使用者

尽管嘴巴上死不认错,微软却默默的在行动上表达了对Vista失败的检讨。首先,在Win7研发的过程中,推翻过去技术至上的思维,不再一味追求酷炫新特效,而是回归使用者本身,以“实用”为出发点,甚至不惜砍掉既有华而不实的功能。

再者,他们放下过去的自大与傲慢,弯下腰倾听用户的声音。不只早早向软硬件合作伙伴发出邀请,使得他们能及早进行配合测试,减少Vista最为人诟病的相容性问题,在开发末期,更史无前例的在网路上开放测试版,将网友回馈的使用心得与经验纳入改进参考的依据。

并且,有鉴Vista推出后受到不少消费者批评,微软也特别开设一个博客网站,针对Win7的开发、新功能等等,广纳各界意见。

最重要的是,一反过去每推出新版本就要求使用者大幅提高硬件规格的恶习,Win7的需求低得惊人。

根据集邦科技研究,测试版的Win7,对CPU、记忆体和硬碟的基本需求分别为1GHz、1GB及40GB,比目前主流市场的小笔电标准规格:1.6GHz的Atom平台、1GB记忆体,以及160GB硬碟来得更低,十足是走亲民路线。

台湾微软营运暨行销事业群前端平台事业部协理叶怡君也说,以往都是拿四、五万的高价电脑在DEMO(测试)新产品,现在Win7只要一台一万多元的小笔电就搞定了。

短期看不到换机潮 硬件厂商沾光得再等等

简单、平实,是微软在Vista上重重跌跤之后反省出来的新哲学。这也表现在Win7的命名上。过去微软总爱帮产品取花名,例如XP是“体验”(experience)的缩写,Vista则意味“美丽的远景”,但“7”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视窗第七版操作系统”。对消费者来说,Win7的确是个值得期待的产品,但是对渴望换机潮的代工业者来说,短期之内恐怕看不到太大的效应。

一位日系电脑品牌业者认为,Win7对硬体规格的需求不高,加上XP的功能仍够使用,很难说服消费者因为新作业系统换机。

即使最被看好的触控题材,也有人抛出质疑;“触摸这件事真的这么重要吗?有多少人愿意花六千元换个触控萤幕?”《DigiTimes》研究编辑杨迺仁问。

经济未能恢复荣景之前,“大家考量的还是价格问题,”日系电脑品牌业者说。

比较可能让人期待的,“AIO(Allinone,一体成型电脑)或许是个方向,”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魏传虔分析,触控面板的感光度与透光度不高,体积又厚,与讲求轻薄的笔电较不相符,并且,在AIO上使用触控功能也远比笔电来得便利。

微软投资价值再现高盛、德意志建议买进

虽然部分台湾业者并不看好Win7的短期效应,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反省后的Win7不会再重蹈Vista覆辙,“消费者可能会先换操作系统,等有需求的时候再换机。”魏传虔说,长期来看,硬体厂商仍有机会受惠。

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外资分析师,也看好Win7的未来性,在上个月纷纷将微软的评价提高到买入等级。

除了期待换机潮,业者更关心的是,因应电脑低价趋势,微软会不会降低授权价格?答案,可能像宏碁总经理蒋凡可.兰奇(GianfrancoLanci)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所说的:“微软对其自身获利,比对拓展市场还要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