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日的大早,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

他叫王存柏,27岁,是上海机床钢模厂的青年工人。这天,他在工作中操作不慎,右手腕关节以上一寸处,已被冲床完全切断。同事把他和鲜血淋漓的断手送到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按照管理,对于这样的外伤,医生能做的只有包扎伤口,断了的手,再也无法挽回。

但这一次,已有9年临床经验的骨科主任陈中伟打算尝试一件没有人做到的事情。手术前,陈中伟一面挑选要用的器械,一面考虑,要接骨头、神经、肌腱、肌肉、皮肤五部分,其中,如果不把血管接通,这只手不会成活。在血管手术专家钱允庆的配合下,开始为王存柏施行断手再植手术。

负责施行断手再植手术的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钱允庆和陈中伟两位医生(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这是世界上首例断手再植手术。1963年1月2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手的国家。

手术成功的第3天,周恩来总理获悉了这一消息,特地在上海接见了陈中伟。

1929年,陈中伟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医学之家”:父亲是县医院院长,母亲是药剂师。姐姐,以及后来的姐夫、太太、岳父、岳母,还有女儿,也全都是医生。

小时候,陈中伟便常好奇地从父母那里接过显微镜观看,开始明白什么叫细胞,什么是红细胞。他以为,脓那么脏,一定是病菌,父亲告诉他,脓是白细胞与细菌打仗牺牲后的“尸体”。

渐渐地,他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拿着解剖刀,解剖青蛙之类的小动物。甚至连家中宰鸡剖鱼的机会,他也不放过,借机解剖动物、了解动物构造。后来他的夫人说,陈中伟在家切肉剖鱼,十分在行,飞针走线,衣服比自己缝得还好。

后来,陈中伟考上了宁波第一流的中学——效实中学,做了后来的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第周的校友。

1948年,中学毕业的陈中伟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里,他特别注意学好解剖学。他认为,侦察员要对地图了如指掌,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解剖图就是地图。他亲自动手解剖了十几具人的尸体,从此脑中有一张立体的解剖图,为医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秋天,陈中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在第六人民医院担任骨科医生。

1963年1月2日,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王存柏右手5个指头全部成活。(1年后,王存柏的右手恢复如常,可以提包、写字、穿针引线、打乒乓球。)

陈中伟教授是我国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的第一人。有人形容,显微外科手术是“明察秋毫”的手术。陈中伟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的三分之一细,掉在地上就找不到,针往布上一插,针尖也会碰断。

动手术时,陈中伟的心比绣花女工还细。为了使双手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的手术,陈中伟一有空就钻进实验室,坚持用大白鼠的股动脉作为缝合练习对象——人手上最细的血管是1毫米,而大白鼠的动脉血管只有0.8毫米左右。渐渐地,他地练习对象又移至更细的兔子耳朵血管上:先把兔子的耳朵切下,把极细的血管接上,接好的兔子耳朵能竖起来。

“等到老鼠大腿和兔子耳朵都接活了,我相信我已能够在人体内进行任何血管手术了。”

医学界有句行话:“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狮子般的心、鹰般的眼睛和女人般的手。”“狮心”是指敢下手开刀,“鹰眼”意味目光敏锐,“女人手”是形容手非常细巧。陈中伟在无数次的手术和试验中,出色地磨炼了这三项技能。他的一生中,他和同事共接活了数千只断指。此外,陈中伟一共主持发明过6项断指再植技术,他所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

1978年,陈中伟与人合著的43万字专著《显微外科》出版,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1982年,这本书被译为英文,由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这是中国大陆医学界首次在国外出版的专著。

美国作家赫纳汉为美国《科学年鉴》撰写的《显微手术》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陈中伟的成就:

“毫无疑问,断指、断肢再植成功病例最多的还是在中国内地。中国的显微外科医生在1964年首次成功地再植了断指。最早在一只手上再植上四个断指的也是他们……最近访问过中国的原美国医学学会主席托德说:‘他们(指那些外科医生)的本领比我们在美国见到的高超得多。’”

顶着“世界断肢再植之父”、“国际整形重建外科创始人之一”两项桂冠,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陈中伟是各地争相邀请的对象。他的很多学生在国外很成功,多次高薪邀请陈中伟去国外工作,都被婉拒。即使妻子赴美照顾女儿,陈中伟仍然中国、美国两头飞。

宁波市文联创联室主任、《陈中伟传》作者王耀成说曾问过陈中伟:“为何不出国定居?”陈中伟说:“我的病人,我的事业在中国。为何要出国?”

2004年,陈中伟不慎坠楼去世后,与他相识多年的祈医生回忆起他,讲过这样一则往事:

陈中伟到宁波大学给学生们作报告,说自己年纪那么大了,将来的医学事业要靠在座的每个学生努力奋斗了。老先生在讲台上说着说着,忽然哽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