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1999年期间,担任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

网易科技:很多人说汉卡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您最初研发汉卡是出于什么原因?

倪光南:汉卡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在微机软硬件性能较低的时期解决汉字信息处理的有效手段。具体说来,PC刚推出时,CPU(16位的8088)的主频是4.77 MHz,内存640KB,采用DOS操作系统,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用它的全部资源来作汉字处理都嫌不足。为此,我们开发了联想式汉卡,用汉卡硬件加上专门的软件来处理汉字,基本上不占PC资源,使中文PC和西文PC的工作效率相仿,西文应用软件也大多可以不用修改直接用于中文处理。

1993年后,PC的CPU发展到了486,操作系统发展到了Windows,这时,只需用PC的一小部分资源就可以满足汉字处理的要求,汉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网易科技:请问最初的汉卡和后来市面上能购买到的有什么区别?

倪光南:联想式汉卡是继承了中科院计算所的汉字信息处理成果和知识产权。1983年在计算机所我们就推出了LX-80汉字图型微型机,基本上具备了后来汉卡的功能。当时PC已经成为业界潮流,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机遇,如果将LX-80的汉字处理功能移植到PC上,使只能处理西文发PC成为一台能处理汉字的PC,就能在中国市场大量推广。所以,我们宁可不做完整的微机系统,而去做一个插在PC中的部件——“汉卡”,从学术上看,这似乎是退步,但从市场上看,这是一大进步。

1984年底,这个移植工作将要完成时,计算所成立了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的计算所公司,我们就将汉卡成果和知识产权带进了公司,通过公司实现产业化。汉卡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在10年左右的生命期内硬件共发展出了8个型号,软件的版本就更多了。这是产品和成果的差别:成果通过鉴定就不会再发展了,而产品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会不断地发展。新型号的汉卡比老型号的汉卡功能要强得多,价格反而下降了,这种趋势和PC其它硬件是类似的,虽然不像集成电路那样严格地按照摩尔定律。

网易科技:汉卡研发的技术难题在哪儿?您和您的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更新汉卡的版本,请问您有没有最满意的一款,是最后一款吗?

倪光南:汉字处理的基本技术我们在计算所时就已掌握了,但要将这些技术浓缩到一张能插进PC的扩展卡上,在当时来说是有难度的。而且这个卡还必须很便宜,因此需要合理地将硬件和软件技术结合起来。

在汉卡的各个版本中,1990年推出的7型卡(即ASIC汉卡)是最成功的,它的销量最大,那时正是汉卡的黄金时期。而且,它首先采用了自行设计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有很高的性价比。

此后,我们在联想汉卡、联想微机、联想汉字激光打印机等自主产品中,先后采用了4个自主设计的ASIC芯片,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已成功推到市场的基础上,1994年我们和复旦微电子中心商谈共建ASIC设计中心,准备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还取得了国家经贸委的项目支持。

网易科技:汉卡的出现对当时的国内计算机使用者来说起到怎样的作用?

倪光南:当时汉字处理是中国推广应用电脑的瓶颈,因此各种汉字处理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以CCDOS为代表的“软汉字系统”成本最低,但性能低;以联想式汉卡为代表的“硬汉字系统”成本较高,但性能好。这二种汉字系统适应不同的需求,共同解决了汉字处理难题。2001年由近百位院士评选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被评为第二项(共25项),获得这样的评价是不容易的。

网易科技:您怎么看待当时其他的汉卡?

倪光南:联想汉卡是最早的汉卡之一,其他的汉卡也各有特色,不过在产业化方面联想式汉卡是最好的,除了创造经济效益外,联想汉卡还有另一项特殊的贡献,就是将“联想”这项技术的名称变成了品牌、变成了公司的名称。

1988年时,联想汉卡在市场上已有良好的声誉,我们在广州的合作伙伴,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的王少才厂长为了推广汉卡,注册了一家“广州联想电脑设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计算所公司经营,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收取管理费。这是首先将“联想”这样一项技术的名称作为一个公司的名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正是在这个尝试的启发下,1989年11月19日,计算所公司也改名为联想集团。

作者:王杰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