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8日晚上9点25分,山东省曹县的一处畜牧生产基地,燃着的一堆篝火旁,一只62公斤重(比正常繁殖的同品种牛稍重)的小牛——我国第一只本土克隆牛“委委”出生了。

杨向中与他的克隆牛 >>查看更多图片

“委委”之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头土生土长的克隆牛”,是因为它从培育克隆胚胎到克隆胚胎移植,都是由中国人在自己国家完成的。此前1年,深圳市和山东莱阳也都曾培育出克隆牛,但其胚胎是由国外引进,并非真正的本土克隆牛。

繁殖这批克隆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的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山东中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合作承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负责牛克隆胚胎的研制,山东中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完成胚胎移植。项目的主持者,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大元给第一头“中国造”的克隆牛取名“委委”,就是为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7年3月份,陈大元和助手们开始构建牛的克隆胚胎。被克隆的样本分肉牛和奶牛两个品种,所用的体细胞均取自两头牛的耳朵部位。

4月,山东中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的技术人员将将克隆的胚胎植入135头牛体内,受孕率达20%——也就是27头奶牛成功受孕,其中,还包括双胞胎和三胞胎。虽然发生过牛群流产的事故,最终,仍有12头母牛正常。

“委委”的品种本是高产的荷斯坦奶牛,但技术人员将克隆的胚胎移植到了一头鲁西黄牛的腹中,借腹生产。由于荷斯坦奶牛的体型较大,而鲁西黄牛体型较小,因此,“委委”要来到世上需要通过剖腹产手术。

2008年1月18日下午,陈大元特意从北京赶到了曹县。

晚上9点25分,“委委”降生了。刚被剖腹取出时,“委委”的身上还是热气腾腾,工作人员马上把它的头向下倒立起来,好使它嘴里和气管里的粘液流出,然后剪脐带、输氧……可惜仅仅1小时后,“委委”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山东省农科院教授马世援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尸体解剖,从检查的结果看,包括心脏、肝脏、肺在内的部分器官异常。但研究人员也表示,“委委”的夭折与克隆技术的本身的联系,并不能由此下结论。

紧随着“委委”,来到这世上的是“科科”——它在第二天,也就是19日下午3点30分降生,品种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加拿大盖普威肉牛,样本取自曹县本地中大动物胚胎研究中心牛场18号肉牛的右耳朵。

在它接下来的20天里,十几只克隆牛陆续诞生,创下了中国单批克隆牛数量之最。而用我国的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成功繁殖成活体细胞移植克隆牛,表明我国克隆胚胎工程技术体系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陈大元更看重克隆牛的实验价值。身兼中国大熊猫繁殖技术委员会顾问的他认为,这次克隆牛的成功还将为克隆濒危物种提供借鉴经验:“克隆技术可能成为濒危物种,如中国大熊猫,延续种族的惟一希望。”

其实,我国的克隆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开展了大量的动物胚胎细胞克隆研究工作。1997年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莉”诞生,2年后,即1999年,我国也诞生了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羊“阳阳”。此后,我国科学家又不断进行了多次克隆实验。

在华裔科学家,康州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动物基因部主任杨向中看来,中国目前在治疗性克隆技术方面碰上了一个相当好的发展机遇。目前西方社会,包括英国等克隆技术先驱国家,对治疗性克隆等问题争论非常激烈,基于人们的信仰等问题,克隆技术目前还没有被普遍认同,甚至不少国家出台法律加以限制。

“这无疑是给中国给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加快治疗性克隆和胚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一次演讲上,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