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下午2点,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包括建设者在内的现场人群欢呼起来——这意味着,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三峡右岸的大坝浇筑到了海拔185米的高程,2309米长的巨坝如银龙卧波,束住了奔涌的江水。

三峡水电站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我国在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三峡工程(又称三峡水电站、三峡大坝、三峡水库)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秭归县三斗坪,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兴建一个能够调蓄长江洪水的水库,使其能像云梦泽和洞庭湖一样来滞蓄和调蓄长江洪水,使长江中下游免遭洪水灾害,”是兴建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在荆江河段上游,经过大量的勘探、测量与科研,寻找了几十年,论证了几十年,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坝址。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强大的电能。但由于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从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从提出设想到最终完工,三峡水电站经历了90年时间,其中,光是关于“建与不建”的争论,就持续了73年。

最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他在1919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到“长江自宜昌以上”,“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

循着他的设想,上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曾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该局水利专家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可惜,不久后内战开始了,此事无果而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长江上游洪水频发,屡屡威胁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危,三峡工程被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中。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56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三峡工程的期望。但是,就像1953年他视察三峡时所说的:“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对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陆续展开,并邀请了苏联的水利专家参与。支持和反对的两方争论激烈。在权衡了国力、技术和国内国际形势等种种因素后,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

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了。事实上,相关的施工准备工程一年前就已开始了;而更早前,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135米。水库蓄水后,由于大坝上、下游的水位差,水流通过对水轮机的作用带动起发电机,水位差蓄成的势能转换成了强大的电能。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充沛的电能自高山峡谷中,输送到千里之外的负荷中心,再辐射到各地。

一个月后,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当时,正是全国电力紧缺的关口,连同此后的2008年南方雪灾及下半年奥运会的大规模用电,数次关键时刻,三峡电站都发挥了重要的电力保障作用。

2008年9月,三峡工程又实现了172米试验性蓄水,工程业已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初始的各项设计目标已如期实现。

32台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加上2台5万千瓦电源电站机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安装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截至2009年6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200亿千瓦时。

2009年8月29日,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通过了最后一次验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这意味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已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全部完成,三峡工程可以全面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