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我国第一台实现中文化系统、并实现量产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正式研发成功。

虽然中科院计算所的GF20/11A、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机都比它出现的时间早,但由于它是16位的PC机,而计算所的那二台都是8位机,而且0520CH实现了工业化和规模生产,所以很多人把这台机器的诞生当作国人微机技术的里程碑。

05系列是我国当时微处理机研究室对intel系列的研究课题,而0520CH则是这个系列中开始拥有大量用户的第一款机器。

这台售价3.2万人民币、购买需要国家批文而且不卖给个人的0520CH,也让长城电脑经历了公司最辉煌的时刻。

“虽然微机的核心技术,如CPU、硬盘、操作系统等都已经被外国跨国公司所垄断,但因为那时主板的集成度还不是很高,所以电路设计等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创新空间。”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首批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这么向网易科技说道。

他的话听起来还是让人有些无奈,我国在60年代的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和世界顶尖水平相差不大,但在集成电路大发展的70年代,我国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核心技术的大大落后。

包括0520机在内的研发,就是使用通用处理器芯片之后的微机整机技术研发。

当时实现中文输出有硬件和软件两种解决方案,在长城0520机的初期,实际上它只是采用了软件实现这样的方案。而主要研发小组的领头者严援朝在1985年制作出了硬件芯片,并在5月底在香港生产出了第一台样机,这就是0520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