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家 师北宸( 微博

一年半,十三名员工,三千五百万用户,十亿美元。

这是4月10日科技界最大新闻的几个数据关键词。

主流科技新闻媒体大都用“成立不到二年”来描述Instagram,不是特别关注科技新闻的读者或许会以为Instagram下个月就满二周岁了。实际上,Instagram上线时间是2010年10月,至今年仅十八个月。

如果以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及2008年Android手机的出现视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化的起点,Facebook以10亿美金收购Instagram可以看作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第一个高潮。最近一两年的各种迹象显示,移动互联网的火爆程度将开始超过桌面互联网,不夸张地说,其未来潜力将远远超过桌面互联网(我强忍住了自己不去使用“传统互联网”这个词)。

Instagram是我过去两年多来最喜欢的社交应用之一。在Path出来以前,它是我最喜欢的手机社交应用。去年2月份刚使用Instagram时,我发了这么一条推:“instagram做得真是好,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特别沉迷于某个互联网应用了,现在只要有点空闲都会不自主打开instagram来看看。”

在我看来,这是Instagram的核心优势:优质社区。优质社区包括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最表面的现象往最核心的内在原因去推导和总结:

1、优质内容。刚使用Instagram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Instagram用户每天都会分享非常精彩的图片。作为一个对摄影并不是太有兴趣的人而言,看到那些人用手机就能拍出如此高质量的照片,我为此深深着迷。

2、高质量照片显然取决于两个因素:摄影人和拍摄器材。关于摄影人,Instagram的绝大部分用户就是普通的手机用户,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多高质量照片?摄影器材起了关键作用。

摄影器材可以很简单的总结成一个词:iPhone。但仅仅用“iPhone”这一个词来总结有点太过于草率和不负责任,我们分几点来讨论iPhone的作用:

1)首先,它是一款手机。——不要把它当成废话,因为手机就意味着你几乎整天都会带着它。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上班下班,或者出去吃饭,你看到漂亮的风景、美食或美女时可以随时掏出来拍照。你可能要问,那其它手机也可以拍照,不必非得用iPhone啊?这就引出了第二小点。

2)Instagram的出现,是伴随着iPhone 4的出现而出现。没有iPhone 4,就没有Instagram。我们回顾一下,iPhone 4是什么时候发布的?2010年6月14日。Instagram出现于2010年10月。4个月,刚好够开发一款体验足够好的照片分享应用。iPhone 4为照片的拍摄与流量提供了最重要的两个特性:500万像素高质量摄像头,高清晰度的视网膜显示屏(Retina)。再结合刚才的“1)”,我们可以看到,在iPhone 4以前,能拍出足够好看的照片至少需要卡片机,而日常生活的人们不会随身携带一个相机,即使带了相机拍下来的照片也很少会传到网上(转换过程繁琐复杂);而其它配备高质量摄像头的手机又没有足够好的智能系统(iOS)和用户量。iPhone 4出来以后,具备了生产(摄像头)、分享(体验足够好的系统)、浏览(视网膜显示屏)一体化的极简体验,用户需求被极大激励,用户欲望被极大刺激和满足。

3)滤镜。Instagram火了之后,滤镜目前差不多成了包括微博在内的各大社交应用的标配,它对照片的多钟渲染方式让用户爱不释手——用户会因为自己“创作”了一张图片产生满足感,其创作成本低到只需要轻划触摸屏作对比与筛选。

4)封闭社区。封闭社区让团队保持足够专注,除了不需要在桌面互联网平台投入开发和维护成本以外,还保证了照片足够好看——在视网膜显示屏上看自己拍摄的照片,会让很多人产生自己是牛X摄影师的“错觉”,因为贴到分辨率远不如iPhone 4/4S的桌面浏览器上看效果就差得多。用户在社区的体验更好。

3、移动互联网思维。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桌面互联网巨头们在移动互联网上做得都不怎么样。无论是搜索巨头Google,还是即将上市的Facebook。事实上,Instagram的高增长让Facebook开始担忧自己的社交帝国被侵蚀,移动照片分享又恰好是Facebook的软肋。一年半获得3000万iOS用户以及发布Android版12小时内即获取100万用户量(随后的不到6天内一共有500万Android用户下载)的应用正在崛起,与其将来直面竞争,不如直接收入麾下。将自己的阿基里斯之踵修复得如肱二头肌一样发达。被收购的第二天,Instagram已经排到苹果应用商店免费应用榜首。

十亿美元,看起来有点多,但对Facebook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对仅有十三名员工且未来仍能保持独立的Instagram团队而言,也足够幸运。毕竟,成立仅一年半的Instagram的盈利之路还很长。

(师北宸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师北宸,互联网从业者。曾做过社交网站,媒体编辑。对互联网产品、技术与趋势抱有浓厚兴趣,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