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科技讯 10月21日消息 五道口沙龙第十九期“移动医疗”专场于10月21日在北京正式举行,本次沙龙邀请到了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5u家庭医生CEO钟宏、口袋体检创始人刘景岩、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和掌上药店创始人王宏林一起探讨国内移动医疗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春雨掌上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先生首先发表演讲,他表示移动医疗市场非常广阔且有其特殊性,目前更应该去探讨那些事情不能去做.

以下为演讲实录:

春雨掌上医生装机量500万 苹果App Store排名第一

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我先画一个图。春雨掌上医生上线时间2011年11月,装机量500万,营收0,不过现在还是有一点了。

大家好,我是春雨掌上医生的张锐,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交流,其实我之前不知道,我准备了一个分享的PPT,前面10分钟环节是做自我介绍,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公司和我们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叫春雨掌上医生,这是一款用户用来自诊和问诊的客户端,它解决用户需求,在身体不适时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什么,可以通过我们的客户端很方便地进行自查,或者和三甲医院的医生沟通,获得对自己病情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产品和满足的需求。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于去年7月份成立,目前公司现有人员33名,公司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这大概是我们产品和公司的情况。

产品情况我不浪费大家太多时间,大家方便的话现在可以下载我们的产品应用,App Store分类健康第一名就是我们的,在安卓搜索也可以下到我们的产品,“春雨掌上医生”。

做医疗健康产品最重要的是底线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叫“不做的”,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和一个小小的公司,我们其实没有很多经验跟大家分享,我现在分享的是我们的一些思考,我觉得人在世界上最需要有敬畏之心,我们作为小公司、小团队和小产品,更应该如此,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我们不做的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现在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主题呢?因为这个世界确实很大,但我们公司确实很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尤其在医疗健康这个领域,我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大家让我说医疗健康的mHealth,问mHealth在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底线,但医疗健康产品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它跟做一款游戏和娱乐类产品不一样,它所要承担的事情更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

还有一些是我们公司不想做的,有些事情可能市场不错,用户也有需求,但可能是我们不太想做的事,更多的事情是我们团队做不了,从我本人到我们团队,我们都是典型的互联网基因,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今天很多同行做的事情是我很羡慕的,但我们团队的基因问题,我们做不了。

不做医院做的事

哪些是我们不做的呢?第一个定位,“春雨坚决不做医院院墙内的事儿”,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儿来解析,我所说的这个概念是我们不会做现有医院范围内做的事,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基本核心概念,mHealth可以帮人看病,解决疾病问题吗?我觉得部分可以,但至少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绝大部分不可以,你指望它现在帮人治病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医院院墙里面的事,我们不做。

还有一些医院院墙里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做的,比如有些公司做的和医疗关联的事情,说得简单一点,今天来得很多人知道医院信息化里的,这些事情我们也不做,虽然这是技术基因的事情,但可能不是我们春雨能做的事情。

我们不做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做不了,虽然我们有一个小的医疗团队,但从我们本人和主要几个合伙人的背景来看,我们都不是医疗背景,我们觉得要做医院院墙内的事要对医疗本身非常了解,至少要对健康了解,保健和医疗是两个差异非常大的概念,要对这两个领域非常了解才行,但我们不行,所以我们团队没有这个基因。

我们判断这个市场上的空间也不大,为什么我这样说?大家可能知道中国的私营医院,私营医院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前段时间我和一个中国最大的私营医院投资机构聊天,掌握的事情让我吃惊,一方面我们觉得中国的私营医疗场所很少,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市场机会已经不是特别多,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竞争上不允许,为什么?如果我们做医院院墙里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就在跟医院竞争,现在我们在医院谈一些资源还是非常好谈的,为什么好谈呢?就是我们和医院是一个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刚和阜外医院谈了心血管的合作,为什么能谈起来?他们认为我们可以帮他们争取到优质病人,我们和他们是上下游的关系,但如果现在我也来做心血管,来做它的生意,其实我是跟它形成了竞争关系,这是一个逻辑的问题,在整体产业链里你自身的定位决定了你的敌人是谁、你的朋友是谁。这是我们不做医院院墙里的事的原因。

不做外设硬件

第二,我们不会做外设的硬件,今天来的时候我蛮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mHealth市场的几个主流做法和路径是什么,后来想一想,大家可能不会很感兴趣,但结合现在来说,春雨不会做外设硬件,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知道fitbit,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一个外设硬件,你可以用这个外设硬件测量很多东西,比如你的运动状况、睡眠状况等。

在美国的mHealth领域里,外设硬件的创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很多人都在做,包括很多投资公司也在投外设硬件,为什么我们春雨绝对不做外设硬件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导致,第一个是手机的发展,30年前手机能做什么?只能打电话,但现在手机能做很多东西,现在我们用一些外设硬件做的传感器,未来有一天会不会集成到手机里呢?这里面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第一个就是硬件集成,先给大家看这个,这不是概念,而是一个产品,这是一个镜子,对着镜子照完后就知道你的体温,这是一个日本的新产品,每天早晨我们起来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体温是什么状况,未来的硬件集成会做得很多很多。

科技频道有Google Glass,它就是非常重要的硬件集成的功能,我们也有,会把很多外设硬件的功能集成进来,说实话,目前市场上很多外设硬件真正起到价值和作用的可能就是一个Siri,它未来集成到手机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还有硬件软化,比如跑步,以前有计步器,现在市场上会有一些计步类产品,我们已经可以用手机的GPS定位、传感仪实现这样的功能,硬件传感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趋势,大家看我们的一款产品,叫春雨心镜,拿着摄像头对着人脸就可以测量出你的心跳,现在我们收费,6块钱,但经常会限免,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限免时你们再下吧,iPhone5的适配我们还没有做,只做了iPhone,因为摄像头比较标准,它把测量心跳的功能软化了,原理是什么呢?大家到医院测过心跳吗?用一个小夹子,有一个有束光,会射手指的皮肤,通过静脉血、动脉血颜色的差异,通过算法测量你的心跳,以前是用硬件,但现在我们可以用软件软化来做。

目前mHealth市场里很多硬件公司以后都会面临两个挑战,第一个是硬件集成上的挑战,第二个是硬件软化上的挑战,Fitbit做的非常多,北京做这个的不是太多,但跟我们公司谈过相关合作的外设硬件公司不下20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路线,目前确实有用户需求,但这不是春雨做的事情。

不做导医

第三,我们不做导医,会前有位兄弟问我中国导医网,我不知道这个网站,很多人有这个需求,包括一些亲戚朋友,我从网易离开之后,前不久还有网易的朋友跟我说,张锐,你能不能帮我挂上某某医院某某科室的号?我说行,我帮忙,是可以帮忙,我认为大家可能都会有这个需求,这确实是一个需求,但不是春雨做的事情,刚才我说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想做,这是我们不想做的事。

为什么我们不想做这个事?事实上,在美国做导医还是蛮重要的一个业务方向,但在中国为什么春雨不做这个事情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医疗市场化程度和美国相比是不太一样的,中国医疗单元是医院,美国的医疗单元是个体,是诊所,这些个体、诊所对外部病源的要求和渴望程度比中国高,中国有些医院、有些科室是渴望程度较高的,但总体上来看我觉得和美国不是一个量级,所以从这点上看,市场化程度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是没有空间的,从导医的角度,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在导医里能产生利润吗?能产生多大利润?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做导医也许可以做,但我们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不会做导医。

另外一点,我们可能有一些感性,全世界的医疗资源都很紧张,中国更为紧张,之所以中国的医疗资源这么紧张,会出现看不上、看不起病的情况,除了世界上通行的医疗资源紧张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现在的医疗政策是有很大问题的,包括所谓挂号,所谓黄牛,有黄牛的地方就有混帐的政策,你何必在这混帐政策的基础上做生意呢?这个生意又能做多久呢?我是质疑的,当然,这一点很感性,大家可以批判。这是我们不会做的第三个东西。

暂时不做社区

第四个东西,我们暂时不会做社区,包括我的投资人,我的很多朋友都会说,张锐,你们做不做社区?我们都很喜欢一个美国的网站,但我们现在暂时不会做社区,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事实上,在mHealth里做社区的人也非常多,我们也认为做社区这块会有很多前景,但我们是暂时不会做社区的。

跑一下题,在创业之前寻找创业方向时我曾经认真思考过,我们要不要做一些社交产品,后来答案是我们没做,泛社交的产品,我认为从创业的角度来说,泛社交产品,我个人理解,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市场空间了,里面有几个很重要的判断,第一个判断,中国的微博、微信实在是太强大了,做泛社交产品你永远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腾讯做了你怎么办?第二,即便你突围了,你的商业在哪?你的生意在哪?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泛社交类产品多数会有一种情况,不知道最近有多少人下“PAPA”,我们CTU纠正,不念“PAPA”,而是“PIAPIA”,我们看到,社交类产品特别容易爆发,比如很短时间内拿到三五十万的用户量,其实是蛮容易的,但接下来你就会面临很痛苦的成长时期,首先,社交类产品是需要强力运营的,我再说得更明白一点,需要大钱去运营。

我离开网易的时候其实是相当惨痛的,当时我在管网易微博,非常对不起网易的兄弟们,网易微博我没做好,但我也有苦衷,丁磊给我打电话,张锐,你去年一年微博花了多少钱?我想了一想说,花了100万吧,第二天我问微博的总监,他告诉我,花了60万,而当年新浪已经花了一个多亿了,第一年的时候。所以社交类产品如果做起来,在中国做社交和在美国做社交不太一样,是需要强力运营的。

第二就是我刚才说的,面临竞争压力,这是我们创业时没有选择社交的原因,虽然我们都非常喜欢社交类产品,我们也觉得一个技术作为团队主体长项的团队,如果能做好的社交产品是很好的事情,很有美感的事情,但我们没做,即便我们对泛社交产品不看好,但我们非常看好垂直类社交产品,我非常看好杏树林,他们做的是垂直社区,为什么我们非常看好?因为垂直社区里的社交需求和泛社交里的广谱需求是形成显著差异的,这一点杏树林一会儿会跟大家分享,而这个显著差异又能成为非常重要的商业支点,整个医疗产业链里,大家知道,最挣钱的地方在哪儿吗?在药厂,而药又和医有密切关联,我们想,在医疗这个垂直社区里,其实是有很大空间的。

既然垂直社区这么好,我们春雨为什么不做?我们的路线是这样,希望先有用户,再做社区,我做一个社区类产品,天然地做上去,一定会有用户使用吗?其实社交类产品的技术门槛是非常低的,再说一款前段时间很红的产品,唱吧,唱吧红了吧,但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K歌达人没红?K歌达人做得比唱吧还早,为什么它没红?所以我认为,我个人的意见,中国社交类产品红与不红,最多一半靠产品,另外一半是靠运营,而运营这个东西,当你有用户之后再去运营,比你凭空做运营要重要得多。

再说一个春雨的亲戚产品,陌陌,中国基于LBS的陌生人交友的产品,比较闲的时候我统计过,大概有四十多款,为什么只有陌陌好?难道真的是陌陌这款产品相比其它优势很多吗?我认为不是,很多时候是在其他地方。

包括春雨,我们在理解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一些启发,我们觉得对我们这样一个公司来说,我们最有信心的还是我们的技术力量,我们的产品力量,我们希望在产品上能够形成门槛,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暂时不会做社区。

结语

OK,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不做的”东西,说回来,世界很大,春雨很小,我们是一个小产品,我们是一个小公司,我们需要有点敬畏之心,刚才我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做的,那我们做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会用我们全部的力量,全部的资源,全部的热情去做用户问答,做用户的亲卫,接下来在两年时间里至我们会用全部精力来做的,如果这两件事情做好,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满意的。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