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定

“一觉醒来,发现《华盛顿邮报》换主人了。”今天,在中文微博上,我看到不只一个人发了这样的感慨。

作为世界舆论的重镇,《华盛顿邮报》易主的消息,自然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当然,身为一份百年老店,在该报136年的历史上,这不是该报第一次被出售。1933年,犹太银行家梅厄买下了奄奄一息中的《华盛顿邮报》,而正是这次被拍卖,这次交易成就了《华盛顿邮报》的辉煌。这位梅厄有一个了不起的女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凯瑟琳·格蕾厄姆,她和丈夫先后接力,通过五角大楼事件,水门事件的报道,《华盛顿邮报》成为可与《纽约时报》比肩的美国大报。

那么,眼下这一次股权交易,对《华盛顿邮报》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身为一个新闻学者,我关注两点:第一,《华盛顿邮报》邮报的新闻品质能不能继续保持?第二,这次交易,能否帮助《华盛顿邮报》顺利实现新媒体转型,让这家百家老店在数字化时代长盛不衰?

关于第一个问题,取决于这家百家老店内的“防火墙”是否牢固。西方新闻界,媒体内部强调编辑与经营分开,互不干预。有人戏称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编辑部由编辑团队说了算,老板不能干预,这也就是所谓的“编辑独立”。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理想不能百分之百的兑现,决不意味着理想没有信仰的价值。

显然,作为新主人,杰夫·贝索斯还不是莽夫,他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在他致《华盛顿邮报》员工的备忘录中,郑重承诺自己不参与《邮报》日常管理事务:“《华盛顿邮报》的价值不需要变化。报纸依然要为读者,而不是所有者的私人利益负责。我们将继续追寻它所倡导的真实性,我们将努力避免犯错。如果出错,我们将尽快、彻底承认自己的过失。”

接下来,正是我们观察杰夫·贝索斯能否信守承诺的时间。

第二个问题,则充满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当下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一个让媒体人悲哀的事实是,仅有高品质的报道,已不能保证一家媒体生存无忧。《华盛顿邮报》正是一绝佳的事例:2004年,该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2008年,《华盛顿邮报》独揽14个新闻奖项中的6项大奖,成为该届“普利策”最大赢家。但是,这种辉煌也不能挽救该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趋势,该报自己的数据也称,由于电子媒体兴起及时代变迁,过去6年,公司营运收入下降44%。

杰夫·贝索斯无疑是互联网世界的弄潮儿,《华盛顿邮报》邮报公司在千挑万选后确定它为报纸的新东家,或许也正是看重他在互联网领域呼风唤雨的经验,但是,传统媒体与网络运营商的联姻总有许多不如意,美满的姻缘尚不多见。

我们当然期待着《华盛顿邮报》这一次易主,能像80年前那次交易一样,它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机缘,但是,杰夫·贝索斯是不是数字时代的梅厄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历史才有答案!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