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Facebook的十周年生日。国外媒体近日发布文章回顾了该社交网络这十年的演变,称它已过盛年,但它并不只是一个趋势。正是它让人们有了社交网络意识,让人们有了更强的社交圈子意识,使得内容制造和分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Facebook迎来十周年生日之际,关注快速演变的现代科技媒体的人或多或少都能体会到:Facebook正接近中年。它已过盛年!

但在它的10年历史中,Facebook一直超出媒体的预期,演变成文化巨头,尽管它曾被指只不过是大学生才爱玩的服务。

成立之初,Facebook上都是年轻人。像高中生、大学生这样的天生的尝鲜者是Facebook的首批用户。在该网站的成立初期,那些用户就是它的所有:面向常春藤联盟大学生的新奇玩意。

“Facebook刚上线的时候,人们将其视作精英大学学生的一项私人服务。”微软研究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丹纳·博伊德(Danah Boyd)说道。

动态消息

到2006年,Facebook的触角开始拓展至全美各地的大学。年轻用户当时可能并没意识到Facebook处于革命的边缘。同年9月,该网站推出动态消息(News Feed)功能——一项引起争议的、让当时的重度Facebook用户上瘾的服务,同时也是该网站和它如今的巨大影响力的一个标志。

动态消息根本性地改变了Facebook的性质。它还迫使科技记者和其他文化观察者重新评估该网站的持久力。《比你想象的要聪明:科技如何改善我们的思想》(Smarter Than You Think: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inds for the Better)作者克里夫·汤普森(Clive Thompson)如是解读Facebook:在动态消息问世之前,Facebook是离散的独立页面的合集,与年鉴无异。但在动态消息推出之后,Facebook成了一个你可以轻松地甚至顺从地关注你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动态的门户。

过度分享

“它很不稳定。人们会难以记起Facebook在推出动态消息之前的样子。”汤普森指出,“那项功能催生了‘过度分享’文化。以往查看每个人的页面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而现在你一下子就可以同时查看数百个页面。因此你的朋友进行了更多的分享,同时你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过度分享!它要么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好祝福,要么就是诅咒,具体取决于你的年龄、社会观和对别人发布的成百上千的小狗或者小孩照片的容忍度。前所未有的分享照片和文本的功能帮助Facebook在成立之初吸引了数百万用户,同时也预示着Myspace的衰落。

“如果将互联网的历史看作一系列的民主化时刻,那么Facebook和Twitter就只是这一长期趋势的最新迭代。”哈佛尼曼实验室主任约书亚·本顿(Joshua Benton)表示,“Facebook让大多数美国人第一次获得内容发表权利。”但过度分享并非批评者对Facebook的唯一担忧。加入该网站的人越多,它就变得越不可知,约令人不安:一个崇尚开放和社交性、旨在鼓励人们分享更多的网站自己分享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该网站积聚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但仍然没有明确披露数据的用途和数据的去向。动态消息这一Facebook最伟大的发明所基于的一套神秘算法并没为人们所知晓。

汤普森说,这些是“Facebook盛放”的年月。他与很多记者一样于2008年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该社交网络。

热潮消退

另外,Facebook的主流化意味着用户会发现自己在诸多的社会场景中交友,在上司和祖母面前暴露出自己向好友展示的那一面。因此,就像最初迅速爱上Facebook那样,人们对Facebook的热爱也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人们的热情到了顶点,IPO让该公司确立了行业地位,年轻人们开始逃离到更加自由的地方,避开想打探自己生活状况的父母的眼光和不断收集数据的Facebook。

“在知道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在Facebook上后,人们的参与度变得很不一样。”博伊德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它变得没那么私密了,变得更加商业化了,这两点也都改变了人们与它的关系。”

这说得对吗?有多少是预测成分?或许要再过十年才能回答这类问题——考虑到当前的情况,没有人会想打赌Facebook将主导社交领域那么久。

“Facebook是否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也许不会。”汤普森指出,“10年似乎是很长一段时间,但相比主导美国文化数百年的福特和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该时长不值一提。”

也许Facebook本身只是暂时现象是个奇怪的想法。这使得我们过去10年所有的更新、发布的数十亿张照片和帖子、朋友请求和无数的消磨时刻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堆虚拟尘埃。

汤普森将那些短暂的更新看作一幅点彩画上的点。只有将画面拉远你才能够看到全景:由成千的小时刻、早餐照片、情感状态和有趣帖子组成的、并与很多人分享的生活。汤普森认为,人们在Facebook网站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后仍会留有那种社交网络意识。它的遗产将包括其它的对社交规范的小幅改变:如更强的社交圈子意识、个人制造和分享消息的能力。

不管再过十年Facebook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们都可以如此概述它:它不只是一个趋势。或者引用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话来说:“扎克伯格总是说,Facebook的初衷并不只是成为一家公司,而是要实现连接全世界的理想。”

译者:乐邦

百度新闻与网易科技合作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