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鑫

匿名分享应用在中国发展的要比国外早,以秘密App团队为例,其1.0版早在11年8月就已发出了。如果你没用过这个软件,一定知道糗事百科吧,他们两是资源共享兄弟项目。网易科技下载这款应用试用时,发现上线这么久,这款没上过任何头条的App居然上面还有这么多活跃用户在发帖,也很吃惊,由此可见秘密是有自己受众的。

美国对于匿名分享的起步较晚,Secret就是今年1月28日才上线的。不过上市仅一周,就登上了美国苹果应用商店的前20,社交类第二的位置。可在被《华尔街日报》等大报和一众科技博客报道后,就泯然于众人了。

那么究竟这场移动IM领域里的一场匿名试验会不会成功呢,我们来从玩法,商业模式和创业三个维度把两者对比一下吧。

玩法对比:

Secret提供安全感的方式也是匿名,用户可以拍照传图或者仅仅输入文本,来向手机通讯录朋友们分享图文内容。用户无需重新添加朋友,App会自动匹配通讯录,所有通讯录上记录了手机号的朋友都能够看到用户匿名分享的内容。用户除了可以主动分享内容之外,还可以对其他用户分享的内容进行评论、喜欢等操作。用户喜欢一条内容之后,该内容会传播到自己的朋友圈子。用户不仅可以“喜欢”主贴内容,还可以“喜欢”评论内容。

秘密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跟发微博,发跟帖一样,而且它的帐户系统很轻,基本没有个人属性。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个“喝孟婆汤”的设置很有创意,就是每隔15天,用户都可以对自己的帐号进行重生,重生将会断开你与当前帐号的一切关联,之后,你将可以注册一个全新的匿名帐号。

商业模式对比:

目前Secret上还没有大的广告主来投广告,毕竟在爆粗口或恶毒的话上浮现一条广告并不是什么好事,此外,相比Facebook能帮助广告主锁定目标用户,匿名应用在这一点上有着先天的弱势。

秘密App商业化道路上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上面负能量的帖子较多,但CEO张昊应对的策略是让内容能更多样化,再有就是依赖较为成熟的监管,在秘密上面你基本看不到带侮辱性的敏感词,而且一些恶意用户会被系统自动封杀。此外,张昊对网易科技表示:“会先把用户量做起来再考虑商业化,相信有用户了自然会有价值。”据秘密团队自己统计,用户每天要在上面浏览半小时左右,用户粘性很高。

创业者对比

Secret最初并不是一家社交网络。曾在谷歌和Square开发过软件的大卫·柏托(DavidByttow)一开始是想做匿名反馈产品。柏托闹着玩给当时居住在巴黎的女朋友发了一条匿名的示爱短信。她随即给他打电话。“那是什么?是你发的吗?”匿名赋予了那条短信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我知道那种东西有某种潜力。”柏托说。不久后他给朋友克莱斯·巴德(ChrysBader)发了封邮件,后者很快就成为了他的联合创始人。“那封邮件说我有个秘密。”巴德回忆道。点击链接后他进入了一个简单的黑色网页,之后慢慢显示出白色字体。上面写着:“一种新式的通讯正在你手中绽放。”在决定拥抱私密分享之前,Secret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曾从事传统社交媒体网络多年。巴德之前先后开发了视频社交网络Fliggo和移动照片分享服务Treehouse。柏托则在谷歌帮助开发出Google+的早期版本,+1按钮正是出自他手。在被谷歌从Treehouse招揽过来开发Google+照片工具后,巴德和柏托开始共事。二人相信要使得普通人真正放心地分享更多私密想法,你就得使得他们能够不着痕迹地进行分享,所以才开发了这款App。

秘密App是在11年8月由糗事百科团队开发的,但在开发后的一年时间里,这个项目基本就是停滞的,13年初才开始独立运营,随后各方面数据都有了不少的提高。张昊为人比较低调,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一款口碑较好的App却在网上根本看不到报道的原因。他认为秘密是小团队,还不太希望受太多人关注,默默做事就好了。

匿名是把双刃剑,不管是秘密App还是Secret,它们既可显露出人们最美好的一面,如捐赠者向公益事业匿名捐赠数百万美元,同时它也会揭露出人们最丑陋的一面,如诸多的社交网络应用被人们用作网络欺凌的武器。它们是否昙花一现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的创始人如何拿捏好监管尺度并取得平衡。

《对比Do》栏目介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内流行的大多数创业项目都可以找到失散多年的“海外兄弟”,但“土壤不同,果实也不一样“。

对比Do》为网易科技打造的全新创业栏目,聚焦于早期创业项目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在两个类似项目对比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寻求成长。

栏目编辑:王一粟

创业项目推荐请发送邮件至:tech2004@corp.netease.com

作者: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