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铭良

被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誉为“制造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的女人”的布莉斯 马斯特斯(Blythe Masters)现任摩根大通(J.P. Morgan)全球大宗商品业务总裁,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主席。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而言,马斯特斯是个神秘的华尔街“火箭科学家”,导致2007-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CDS)就是源于她领导的摩根金融工程团队。

在《摩根女投行家》(Blythe Master,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一书中,法国资深财经记者皮埃尔 约瓦诺维克经过历时多年的调查,试图为读者揭开这个摩根大通刻意隐瞒的金融女皇的秘密:马斯特斯1969年出生于英国牛津,199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进入伦敦摩根银行任原材料交易员……2004年,年仅35岁晋升为集团首席财务官(CFO)。

信用衍生产品与金融危机

2007年爆发的欧美金融危机至今已有7年,危机的源头美国似乎已走出经济谷底,始作俑者华尔街不仅安然无恙,反而过得更加红红火火: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屡创历史新高。

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早在2002年的《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就把信用违约掉期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然而在马斯特斯的眼中,信用衍生产品打破了不同级别、期限、类别、有无抵押等界限,通过挖掘信用风险估值的不连续性而获取收益。

《摩根女投行家》作者将这次欧美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信用违约掉期,并追责那些应用这一概念的人。作为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花样繁多、结构无比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违约掉期处于最低层、最基础的地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因为某些信用衍生产品出了事,就一股脑儿地将责任推给信用违约掉期,显然并不客观也不公平。

然而,作者在写作时的愤怒可以理解:类似危机之前在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身上就发生过,但并没有人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本书主角马斯特斯,还是更高级的银行家,乃至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没有因此而警醒。而是任由华尔街的贪婪借助这一工具不断发展为巨大的恶性肿瘤,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等到了清算的时刻,每个人都要为此买单。

投行退出大宗商品业务

近年来,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和资本金约束使高成本、低收入的大宗商品业务变得越来越困难:2014年3月下旬,摩根大通与瑞士能源贸易商摩科瑞能源集团(Mercuria Energy Group)达成协议,以35亿美元现金向摩科瑞出售大宗商品的实体资产和交易业务。此项交易使该行成为继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之后又一家削减电力、石油天然气、碳交易业务的大型投行。

2010年,摩根大通斥资约20亿美元从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收购其大宗商品业务Sempra Commodities。然而,由于日益上升的监管要求和政治压力,摩根大通不得不放弃在这个领域挑战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努力。该行在去年7月决定出售其大宗商品部门,使其能专注于核心的借贷业务。交易完成后,摩根大通将继续在商品市场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包括金融衍生品和贵金属交易等,并继续担当做市商角色,提供流动性和咨询建议。该行继续保留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现场叫价交易团队。市场普遍关注:在这项交易中,摩根大通大宗商品业务负责人马斯特斯是否会转至Mercuria。

对华尔街投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金融时报》知名专栏作家、2008年英国年度商业新闻记者吉莲 邰蒂(Gillian Tett)的杰作《疯狂的金钱》(Fool s Gold,该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在2010年11月出版)非常值得一读。通过《疯狂的金钱》和《摩根女投行家》的参照阅读,读者可以对市场内幕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