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轻奢侈服饰品牌迈克尔·科尔斯(Michael Kors,简称MK)正在变得满大街都是,而对于时尚服饰品牌而言,这种苗头可是相当不妙,尤其是对那种定位于年轻高端消费者的品牌。这个品牌的经销,犹如开闸放水一般,正迅速向全方位的批发与零售模式迈进(在线、自营店、品牌折扣店以及世界各地的专柜)。甚至更糟的是,促进该品牌以火箭般速度四处铺网的一个因素,便是其不断扩容的产品类别和副品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各种价位上参与竞争。有些人会认为,所有这些产品类别和副品牌最终会形成内部的相互竞争,从而对高端市场造成冲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具有同样市场定位的汤米·希尔菲格(Tommy Hilfiger)品牌,同样是在曹其峰和劳伦斯·斯特罗尔(Lawrence Stroll)这两台“赚钱机器”的驱动下,出于同样的原因而“倒塌”下来。说到迈克尔·科尔斯式的走红轨迹,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个品牌开始成为面向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推出的每一件物品后所带给消费者的最初的喜悦。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件MK品牌的物品。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在当前这种与时俱进、瞬息万变的文化思潮下拥有一款“必备爆款”的包包——虽然仅限于一瞬之间。或者我该说,仅限于十亿分之一秒之间。因为突然之间,就在霎那之间,普遍年轻且品位多变的消费者们清醒了过来,并且意识到,这个品牌正在变得到处都是,而且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件。然后,砰的一下!它从云端跌入了尘埃。这个品牌变得对——每一个地方的——任何人而言都毫无价值。

然而许多人,包括迈克尔·柯尔斯(Michael Kors)本人以及运营该公司的许多高管在内,还有很多股东,都因为该品牌的泛滥而成为了亿万富豪。说到这里,请允许我提一下,曹其峰和劳伦斯·斯特罗尔则只是为自己早已达到亿万级的财富锦上添花而已。

矿井里的两只金丝雀??

顺便说一下,那么曹其峰和劳伦斯·斯特罗尔会成为谚语中所说的“矿井里的金丝雀”吗?2012年,他俩把他们在MK的持股比例从52%(就在该公司于2011年上市之前)缩减到略高于15%。至于他们在抛售那部分股份之后净赚了多少,就留给你们自己去研究吧。

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两年前就知道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吗?难道他们预见到这个品牌最终会面对什么命运?他们早料到汤米·希尔菲格品牌的遭遇会在这个品牌身上重演吗?

我所知道的是,他俩是杰出的投资者,尤其是在时尚领域。而且我也知道,他们现在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发现即将变得炙手可热的品牌,而且他们知道如何为这些品牌“点火”,让它们迅速冲入云端。这就像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主张在形式有利的情况下“迅速做大”一样。这个见解有点让我领悟到这种短期行为所依据的论点。

与所有这一切都相关的还有另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值得另写一篇文章来加以阐述。蔻驰(Coach)品牌正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主要就出在品牌泛滥这个问题上。目前该品牌大约70%的营收来自于其品牌折扣商店,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该品牌的贬值。还有两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情况: 第一,蔻驰这个品牌在美国的萎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MK夺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第二,为了恢复业绩增长,蔻驰正在向其他产品类别(主要是服装)扩张,这与通过打造服饰品牌来加快业绩增长的MK相类似。最后,蔻驰正在把业绩好转的希望大量寄托在一位新的设计师——受人尊敬的斯图亚特·维弗斯(Stuart Vevers)的身上。

对不起,各位。一旦某个品牌被其忠实顾客定性为极易入手并且曝光过度之后,无论在时尚设计上做多大的文章都无法让品牌东山再起。

因此,想想看。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可以意识到,一辆大卡车正在向迈克尔·科尔斯碾压过来。

译 陈玮 校 李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