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雨
要评论东早澎湃新闻客户端的上线,就不能不扯到纸媒的衰落上,无论发刊词写得多少有激情,其背后都是一份有理想有抱负的纸媒希望自救的悲壮。中国大部分的纸媒生与死差别并不大,如果死了可能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国人语文平均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都会大有帮助,但是像东方早报这样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的媒体来说,至少他的自救值得让我们尊重。
纸媒的衰落原因非常复杂,表面上看分发渠道的崩溃是主因。以报社为例,其投入大量人力辛苦生产出来的内容必须依托于报纸和发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样的分发渠道迅速被年轻用户所放弃,说得直白点,这叫大势已去,就像现在做移动互联网一定比做网站更容易拉到投资一样的道理。
用户和渠道都在变,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在变。不得不承认当今人们对文字的承受能力已经越来越低,西方像纽约客这样的媒体,还沉浸在读者拿着厚报和杂志一看一个小时的场景中,把报道当成自己的文字游戏,实际上用户接收信息要求是越来越快速,图片和视频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
生于加拿大的VICE起家于杂志,现在靠着依托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报道,估值达到了15亿美金,转向互联网和转向视频,定位于年轻人,显然是其成功的基础。
长达百年的历史确实让纸媒失去了应变能力,思路保守,人才缺乏,机制失灵,学习能力迅速变为负值,前瞻被内耗所代替。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纸媒自己的问题,所有行业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不信我们看看微软看看雅虎,这样的庞然大物由于长时间的成功必然会积累很多惯性,冗余低效的人力和浪费的资源,所谓大企业病,本质是成功带来的拖累。
互联网这方面问题解决的较好,靠的是低门槛创业带来的创新压力,成功企业不进则退,像脸书在移动时代也被打得找不着北。而纸媒尤其是报纸,其行业标准已经稳定了几十年,中国自1995年以内所谓的报纸内容和发行创新,全是人家西方玩剩下的,内部竞争的缺乏就只能靠外部的挤压来补,其结果必然很惨烈。
而在中国,纸媒所面临的情况更为特殊,市场化程度不高,相比于电视,虽然收视率在电视行业被骂得很惨,但是收视率这个市场化的指标和几十家卫视上星竞争,催生了一批湖南台,竞争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做为内容供应商的电视台明显比报纸更合格。
再看报纸,面对着大势已去的报业,真正反省积极投入竞争的几乎没有,怨天尤人的、混吃等死的、转作仕途或者去开公关公司的。见过很多从业者,危机整天挂在嘴上,但是如果把打版权官司除外,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改革举动,既不想办法提升内容质量,也不愿意去学习互联网的成功经验(考察不算学习,个人以为),甚至连扩大阅读面提升个人素质都没有半毛钱想法,这让我们怎么相信报业真的是在自救呢。
在这么一个烂局面下,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方式上线激起各种反应也就不奇怪了。毫无疑问东早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媒体,这个新闻发刊辞给人印象深刻,在看够了空话、套话、自恋、矫情、浮夸等各种恶心后,东早终于出来说了几句平实的人话,当然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现在东早起身自救,似模似样的开始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的推出自己的客户端(客户端虽然粗糙,但是已经有很多亮点),我觉得这至少是认真走出了一步,后面的事情,是定位于一个内容供应商,还是一个互联网通讯社,还是向平台发展,在中国现有体制之下,很难预料。但是,没有一个开始,永远不会有未来,对传媒也好,对互联网企业也好,对移动互联的创业者也好,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当然,澎湃的上线,一定会有很多负面声音,尤其是那些永远在论道的互联网评论家,这些评论家像当年的杂文作者一样,娴熟的使用一些理念批量的生产评论文章,杂文作者喜欢用的是普世价值,我们这些评论家喜欢用的互联网思维。什么快速迭代等新名词,经常像牙血一样从评论家嘴里冒出来。至于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义,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才有意义,评论家应该是不理解的。
澎湃要做的事情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坚持提升内容质量,要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包装,要不断优化客户端的体验,要做好推广找来用户,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但的确有一些成功经验,放下架子去学习去实践,澎湃,也许还能给中国报业一个机会。
真心希望,这不是最后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