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苹果公司在2001年启动零售业务以来,所有连锁店的财务业绩一直保持着公开,就像该公司其他非财务类的零售指标一样透明。可惜今日已经不同于往时。该公司最新的季度财务报表连续第二次略过了零售店的客流量,证明这一动作乃是有意为之,也让分析师在判断苹果零售店业绩时可用的依据又少了几分。从2013年第一财季开始,苹果便不再在财报中披露自营零售店的Mac电脑销售量,如今则在汇报财务结果时,将这一销售量摊分到了不同地区。

更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上个月,苹果高管就第三财季的财务表现与分析师们进行了一小时的电话会议,整个过程中丝毫没有提到零售店的业绩。以往,苹果的首席财务官(CFO)都会用30秒的时间,响亮地念出各种各样的零售数据,这些数据稍后会被收入财务报表提交给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并于次日在网上公开发布出来。而这一次,就只能从SEC的报表里查到零售相关的数据。

苹果几乎是从零售店开张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通报店内的客流量。该公司订用了美国零售业调研机构索博客(ShopperTrak)提供的服务,后者负责从其分布于全球各地的1,000家客户公司那里收集零售店的客流量数据并加以分析。每间苹果零售店的入口处都处于索博客的设备监测下,可以得到零售店的顾客进出情况,并且计算出客流量。苹果在2002年第三季度时,总共开了31间零售店,客流量总计210万人;自那以来,苹果一直都会通报客流量的数据。

同样,自从2001年第三季度也就是苹果连锁店开始运营后的第二个季度以来,苹果也一直都会通报零售店在每个季度的Mac销售数据。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开始通报业绩的那个季度里,苹果零售店总共只卖出了2,000台Mac,但就在一年后,Mac销量便升到了20,000台,到2006年第三季度时,则已达到了216,000台。

现在,分析师手头只剩下了零售店的一些基本财务数据可供参考——营业额、利润与亏损、租赁承担、资本资产购买。苹果另外提供了一项“零售店开业平均数”的数据,因而可以计算得出每间零售店的平均营业额。但是苹果目前提供的唯一一项非财务性数据,就只有折算后的等效全职员工人数。

那么,用这些零售店员工数据能做出哪些分析呢?首先,苹果汇报的是“等效全职”(FTE)员工的人数。该数据的计算方式为全职员工总人数再加上兼职员工人数,然后按照一周40小时的全职员工标准工作时长进行折算。因此,苹果公布的等效全职员工人数实际上要少于在零售店内工作的真实人头数。零售店员工的人头数最高可以比等效全职数据多出35%,也就是55,000人左右。

其次,或许针对苹果零售店顾客情况的分析中,唯一有意义的一项就是过去三年里始终就职于苹果零售店的员工人数。随便找一个最近访问过苹果“天才吧”(Genius Bar)的人问问就知道,该服务很难预约到,而要到店里随去随问更是基本不可能。就算考虑到这项员工数据的等效全职属性,员工人数走势图(见下图)显示出,截至目前,鉴于零售店和客流的数量均在不断增长,苹果应该总共拥有80,000名等效全职员工,几乎是现有水平的两倍。事实上,自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零售店员工人数就一直在41,000人的水平上下徘徊。

苹果为何要在零售财务报告中加入这些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与标准的财会统计模型进一步靠拢,或者是因为苹果不想向竞争对手们泄露太多信息。苹果将来还会不会再停止报告其他零售数据,这一点也不得而知。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能够针对苹果零售业务的未来方向,用来指导投资者、供撰稿人撰稿或引发公众猜疑的资料变得更少了。

苹果零售店员工人数的走势图显示出,根据以往的员工人数水平来推算,现在的员工人数应该接近80,000人。事实上,近年来这一数字一直在41,000人的水平上徘徊。

译 薄锦 校 李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