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青

移动社交与电子商务其实不难找到共同点:市场容量庞大,竞争尤为激烈。此外,这两个领域还有如下相似性:

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垂直电商和分众电商,那么移动社交的出路在哪里?

眼下业内一般将电商分为垂直电商与分众电商两大类。垂直电商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而分众电商的概念相对较新。米折网创始人张良伦今年6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曾将垂直电商定义为“给所有人卖一类东西”,比如鞋类电商,上面会有男鞋、女鞋、童鞋等等;同时他将分众电商定义成“给一类人卖所有东西”,比如针对儿童卖童鞋童装、玩具、纸尿片等。

具体来看,专注鞋类的乐淘、专注超市的1号店等显然归属垂直电商;而专注宝贝妈妈的贝贝网、针对潮人的yoho有货等则属于分众电商。

不过,笔者认为其实分众电商与垂直电商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某家只卖男袜的创业公司,既然产品只卖给年轻男人,属于垂直还是属于分众?无法严格定义。同理,唯品会、聚美优品也不能轻易归类。

所以,刻意纠结于定义某个电商产品到底是垂直还是分众,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理解这样的概念对于我们创业的思路有好处,尤其在理顺商业模式方面,比如从什么模式出发,“产品”还是“人群”。

参照垂直电商和分众电商的划分,完全可以将移动社交也划分成“垂直社交”与“分众社交”这样的概念。比如:

垂直社交:有特色的主打功能,如比邻(语音)、secret(匿名)、nice(图片分享)、snapchat(阅后即焚)等;

分众社交: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但是针对人群非常明确,如豆瓣(文艺青年)、zank(gay)、丁香园(医务人员)、雪球(股票投资者)等;

据笔者对应用市场的观察,目前绝大多数创业者走的是垂直社交路线(但凡产品总是有目标受众,瞄准90后那样的定位过于宽泛,我不认为那是分众的概念)。这些产品希望自己在功能上突出与其他产品的差异化,所以会出现诸如在一个匿名社交基础上“折腾”出众多花样。不过,走垂直社交的产品如果希望自己的主打功能与竞争对手差异化明显,微创新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

垂直社交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从现有的社交应用功能里提炼出某个功能做精做深,例如nice的图片分享功能本来就存在于其他应用里,但别人的附带功能在这里成了主打功能。同理,如果你觉得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很有魅力,也可以尝试;还有种是,开发全新的功能,snapchat和secret就是这类成功尝试者。

至于分众社交,今年热度更是骤升,zank和雪球都是2014年里的融资明星。另外还有一部分爆光率较高的从“兴趣”角度出发的社交产品,如创业者社交“缘创派”、运动爱好者社交“去动”、美术爱好者社交“画友”等。分众社交,关键在于如何圈定人群,一般来说,主要应满足两点:人群要有一定的规模;该人群与同行(同类)有较强的交流欲望。

跟电商类似,至于一款产品究竟属于“垂直社交”还是“分众社交”,也不可能有完全明确的界线区分。

笔者认为,无论是垂直社交还是分众社交,都算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前者重构了功能,后者重构了人群。很遗憾,国内大多创业者仍只停留在模仿阶段,不仅如此,很多失败的创业者本末倒置——只怪自己运气不好或动作不快,认为自己本来也有机会。但是,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业者千万不要仅仅让自己停留在模仿冲动或试试心态,思考你所走的路,为什么凭什么让用户选择你的产品。你想通了,就离你潜在的客户也想通的日子不远了。

(魏青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