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k Yak连续几轮融资一拿,国内外的效仿者们也看准了,纷纷押注LBS匿名社交的需求。这类应用基于地理位置,满足的是同一地点的人们就某个场景交流意见的需求,事毕人散,各找各妈,谁也不必记住谁。

看看把这一理念执行到极致的典型代表云集Lomate,其产品形态就是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群组,像聊天也像BBS(这取决于讨论的即时性),上下楼以不同颜色区分。没有注册机制,没有个人页面,即开即用,所有信息会在两个小时后消失。

云集创始人黄东看来,人们在不断移动变换的场景下,对社交的需求并不强烈,陌生人大部分时间充当的是彼此信息的来源或接收者。在这儿信息才是主体,用户连随机分配的ID都没有。

这很好理解,现代社会移步易景,人们不太可能要和每一个场景的人交朋友,此外,也正因为场景转换如此迅速, 你也无法与千里之外的好友随时同步,分享对方的点滴动态。这时候,渴望短暂交流而无需深入到维系一段社交关系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就产生了。人们开始用短平快、当下、现在进行时定义自己的身份。没有过去和未来。

你去现场感爆棚的演唱会,借着云集讨论群,线上线下的爆点实现联动,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共时性的性感;你来中关村,打开App说不定满眼都是投融资和创业的事儿。

这就像你去各个活动上加了一些现场讨论的微信群,只是离开那个地点这些群都瓦解了。

云集并不意在社交粘性,它对自己的定义是基于位置的信息交流工具。创始人黄东告诉36氪,他对云集的设想是,“在需要使用的场景里,它将是被首先想到的,甚至是唯一的。”只要云集能解决用户在不同场景间切换时有足够的内容产生,那么它就有潜力做到这点。

个人认为,前期为了解决冷启动问题,云集需要在地推上下大功夫,比如和各种活动主办方合作,出来一两个标杆性的使用案例才可能有后话。

云集还有“漫游”功能,即你可以在地图游历并加入任意地点的讨论。在下一个版本它要加入“随地弹幕”功能,考虑到它鲜明的地理位置特性,应该会方便线下商家为特定地点的用户推送服务信息,并接入相应O2O服务。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Nicho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