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校园周边做起、如今势头正盛的饿了么,还是主打中高端餐饮品牌的的到家美食会,对于北漂的上班族来说,都是可以果腹,或者偶尔还有不错味道的“外卖”服务,但其中缺少的是,在家乡时代爸妈手艺里的“儿时味道”。

而“妈妈的菜”就想为北漂上班族解决这个问题。“妈妈的菜”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向周边社区大妈订购外卖的互联网产品,在用户端来说,它和饿了么等产品的下单订购体验并无不同,只是烹饪者由周边餐厅,换成了小区内赋闲在家的大妈们,因而用户会在“吃”的体验上多几分儿时味道。

在服务提供者这一端,“妈妈的菜”整合的是大妈们的闲置劳动力,她们有可能是三十多岁年轻的全职主妇,也有可能是五六十岁到大城市里帮忙照顾孙子的老人,但都因为赋闲在家而有余闲可以在中午或者晚上来做饭供应给周边的写字楼白领。

通常,“妈妈的菜”会根据平台平均单量来为大妈们估算她们大致需要采购的食材量,而后她们只需每天定量采购,并且根据当日进来的订单数量制作菜肴,做好后交给“妈妈的菜”的配送人员,便可每月为自己挣得一笔额外的收入。

物流方面,妈妈的菜现在采取自主配送+众包同时进行的方式,自主配送主要是地推人员兼职在中午和晚上这两个时间取餐配送,而众包配送则主要由闲置的“大爷们”来进行,不过后者由于身体健康条件的闲置,不会是配送主力,妈妈的菜主要还是用自己的人员来保证外送的服务质量。

听完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讲述他们的模式,我对此有三点疑惑:

一是产能上,民宅的厨房条件都只适合家庭烹饪,是否能提供足够大的产量去供应周边白领?

二来对服务者而言,她们会因为“外快”这一单纯的利益因素而长期留在平台上吗?

三则食品安全如何把控?

韩迪的回答是:

一来,他们缩减了大妈的菜品(一个大妈一般只做2-3道菜),这就提高了生产效率,一般中午一个大妈做二十到三十份没有问题,十个大妈可以覆盖周围三百个人的需求。并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比较受欢迎的大妈已经开始往小B发展了,会请人来帮忙,所以产能不是问题。

二则,如果一个大妈一天做30份餐,一个月可以卖出600份,也就是接近12000的流水,按60%分成来算,一个月可以有六七千的收入,这对大妈们来说是比其他兼职要可观很多的收入。

三则食品安全上,他们会通过对妈妈们的家庭烹饪环境以及食材进行筛选,并且针对常用食用油及配料采取公司统一配送,以及让监督部门调查取样、实地观察大妈作菜过程,联合老龄委、人保部、残联会等政府部门共同监督。

虽然上述问题在韩迪看来并不是太大问题,但韩迪还是分享了几点目前在他们看来会比较困难的地方:

一是阿姨的管理和维护比较难,经常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比如说孙子生病了、回老家了、身体不舒服,或者更粗暴一点的直接说心情不好,这个是难点。

另一个是物流难点,妈妈的菜比普通餐厅复杂的是要去多个阿姨家去取餐,然后配送,相当于是多点到多点,配送会复杂一些。

韩迪坦言,11月底初上线时,最早想的是把模式尽量做轻,只做淘宝,两边完全自己沟通,物流环节平台方也不参与,但是通过实际运营来看,阿姨管理、物流体验都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更多想往体验去做,把服务做好,因此也只能做得更重。

目前,“妈妈的菜”已经获得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创始人韩迪之前曾任职于人人网、新浪微博、360,做过匿名社交创业,去年开始专做“妈妈的菜”,其市场合伙人出身太平洋传媒,主要负责营销部分,而其技术合伙人是微博时期的同事。目前市场上和妈妈的菜模式比较类似的产品有回家吃饭。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苑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