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NEXT上发现的这款半匿名社交应用“友言”,其基本原理类似于匿名短信应用“面面”,即用户可以向通讯录好友匿名点对点发送信息,所不同的是“友言”是将这个告白广播给了双方的所有通讯录好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告白者的“我”是匿名的(可以是“某朋友”或”某同事”等等),而被告白者则是完全透明的。

有趣的地方正在于这一点,“面面”是垂直于个人,有私密性,如果收到匿名信的一方没有对此做出反应,那么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友言”则不一样,它等于将一条信息纳入了相关者的人际圈,所有认识被告白者的人会对该信息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这样,收到匿名信的一方也更容易因为信息联动效应对此作出反应,“友言”也完成了一次社交闭环。

具体到产品形态,如果用户对通讯录的人发布一条匿名消息,该消息就会出现在此人手机短信中,当然,如果对方安装过“友言”,也会同时出现在App的首页“动态”里。所有的动态都可以点赞或评论,点击匿名者或被告白者的名称也可以发起IM私信聊天,只不过都是匿名的方式。

用户除了给好友发送消息,还能对其发起动作,比如“赞Ta一下”、“掐Ta一下”、“暗恋Ta”,不同的动作还有不同的计分机制,比如“赞”可以使对方关注度+10,社交指数+15,而“掐”则会让对方关注度+10的同时,社交指数-15。

这些指数则可以用来对通讯录的朋友进行排序,比如谁最受关注、谁最受欢迎、谁又被掐最多等等。对于“暗恋”动作来说,如果双方都给了彼此一个“暗恋Ta”,那么系统就会给二人发一条通知。

“友言”对内容进行了可读性建设和相关性聚合,首先,当匿名消息捆绑上一个人物标签之后,这可以使得原本摸不着头绪的匿名内容变得可读性更强;其次,“友言”可按人物角色对原本零散的、流水式的匿名消息进行更有价值的沉淀,比如用户点击通讯录好友,即可查看该好友收到的所有消息或动作。

那么,这种更有明确指向性的匿名消息会不会成为滋生谩骂、谣言、爆料的温床呢?对此,“友言”创始人罗铭告诉36氪,“友言”在App Store上的限制等级被苹果核定为最高的,用户必须17岁以上方可下载,此外,“友言”团队也会严格把控其内容导向,用户发布的涉黄、涉及人身攻击的信息一律会被删掉。用罗铭的话说,“这是为了给用户营造更轻松的交流氛围,因为人们在友言上发言,首先满足的一种迫切的交流需要,用户来这更多地是想轻松真诚地表达自己。”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Nicho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