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传统家电企业寻求转型,选择以手机作为切入点;互联网公司布局生态,手机是不二入口;还有更多垂直行业还正在参与进来。手机新品不断上市,但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同质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产品面临着创新瓶颈。在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中,用户越来越期待拥有一款高品质的手机。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工匠精神和注重传统手作工艺的德国品牌或有望成为手机领域的黑马。据悉,最近一些德国著名品牌或有望发力手机领域。因德国精细深厚的工艺技术和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加之该国工业4.0后高科技焕发的活力,“德造手机”或有可能为行业注入一缕清风。为什么?

首先,市场需要多元化

今年智能手机的市场增速不断放缓。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09亿部左右,同比下滑5.6% 。TrendForce 也预计,2015 年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厂商的出货量的年增长率将减缓至 17%,为 5.3亿部~5.4 亿部。

市场不容乐观,竞争却进一步增大。不同行业先后挤入智能手机领域。

以国产手机为例,从乐视最初的“颠覆苹果”,再到小米Note顶配版的“接近苹果”,还有360奇酷“向苹果致敬”,所有手机厂商都无一不以苹果公司作为对标。可目前看到的结果是,不同厂家的产品都越来越像苹果手机。它们的外观辨识度越来越低,一味追求性价比,却让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根本需求。在价格越发低廉的背后,却以牺牲产品的品质作为代价。而从国外高端机品牌的来看,智能机相对属于比较成熟的产品,技术要求已基本得到满足,短时间内也难有颠覆性创新。

与这些手机理念“背道而驰”的却是德国精神。德国产品相对很少去以价格竞争同行业产品,因为他们眼中,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更愿意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让利润转化成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完善上。而这更是手机领域的下一个趋势——比拼服务和生态。基于用户需求的变化,预计手机市场也会变得更加多元。

此时,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品牌企业的再度崛起,或有望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品质需求,来填补目前这一市场空白。而手机市场中原有的“苹果和三星份额占据半壁江山”的格局,也有望被打破。

其次,需以工匠精神做手机

过去人们常说,欧洲手机厂商已经末落。理由是,工业设计强,并不代表电子产品就强。所以会看到一些知名的手机品牌不断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当下电子产品不断迭代,工业设计反倒“逆潮流”,又成了用户在选择机型的重要因素。比如Apple watch发售,人们在讨论对瑞士钟表的改变。结论是电子产品过剩的时代,人们反倒更加强调工匠精神和手作工艺。因为只有瑞士或者德国出产的手表,才能诉说着所属品牌的故事,甚至代表城市某时期的历史或者文化的缩影。从这点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在当下仍旧颇具优势。无疑,欧洲本土企业发力做手机颇具期待。

除了品质外,德国人在设计上崇尚低调的奢华。夸张的LOGO和设计从来都难以跻身上流社会。以LAMY、宝丽金等德国钢笔品牌为例,最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从这一点上,在当下越来越趋同的手机市场中,用户也更期待希望于“德造手机”在工业设计上带来的惊喜。

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目前很多手机厂商的思路都在变化,仅仅将手机作为一个终端进而布局生态。众所周知,完成生态布局的关键点,则是产品背后的智能工厂。从这点上来说,德国企业更有优势。智能工厂作为一种高能效的工厂,它基于高科技的、适应性强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生产线,无疑是世界领先的。尤其率先提出工业4.0,会更有效提升资源生产率和效益,在新的工业时代开始孕育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