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子超

社群的核心是人,也即是做用户关系,因此一个好的社群,必然是抓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关系,人性都有基本层面和高级层面,子超这里总结为一个是肉体上的满足(基本刚需),一个是精神上的满足(高级需求),现在就通过这两个基本层面的分析,给大家举几个社群的例子。

1、小米的粉丝社群模式:让用户感受到了服务

小米的粉丝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感受到了服务,社群的定位为屌丝用户,而且用户都是很被动的被小米的宣传和服务所影响的。小米的粉丝社群在肉体上给用户的满足是打造了用户的参与感,让用户在手机的性价比方面买得起手机,并且手机的配置相对较好;同时让用户感知到小米是尊重他们的,这点体现在小米的快速客服和快速迭代产品方面,让用户的反馈能够真正的成为正能量和加速剂。而在精神上的满足则是打造了用户的优越感,通过发烧友概念,抢F码和跑分的酷炫科技感,让用户真正的感受到了小米手机的优越感。小米的粉丝社群模式在建立之初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毕竟当时的其他手机厂商还属于卖手机给运营商和代理商的模式,根本没有互联网用户的概念,至于小米随后宣传的《参与感》的本质其实是物美价廉有逼格。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的参与感和优越感的门槛太低,我们农村人都会玩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会出问题,因为屌丝从来没有忠诚度可言,毕竟相信概念的都是爱赌博的投资人。当魅族开始玩魅蓝音乐会的时候,最起码其定位的青年良品是一个社群的信仰打造,而不是简单的优越感的宣传。

2、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让用户尝试着去思考

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尝试着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领用户,这一点就注定了用户基本上是主动参与其中的。罗辑思维的社群在肉体上给用户的满足也依然是参与感的打造,在学习知识方面,除了长期提供给用户高大尚与然并卵的逻辑思维,有时也会有一些接地气的生活知识传递;在逻辑共鸣方面,通过60秒的讲故事来占领用户的琐碎时间,在故事的逻辑层面上简单易懂,最后听完了语音还可以回复关键字看文章,进一步的来加强深度的共鸣。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依然是人性的优越感的打造,因为是白领人群,所以符合白领特征的就会被提炼出来。比如用户会为精神上的匮乏而寻找一个希望的寄托,因忙碌而找一个偷懒的理由,希望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逻辑大师,让自己试着去思考一些问题。其实罗辑思维的社群本身已经比小米的社群进化了很多,因为罗辑思维的社群是以占领用户的心智为基础的,因此更具备忠诚性。

3、《创业家》黑马社群模式:让用户之间深度合作

创业家》黑马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之间深度合作,甚至用户之间可以产生更深层的交易关系。社群的定位是精英用户,都是创业者,用牛文文的话都是创业的“土鳖们”,因为从圈子到信仰基本上都是非常相似的,因此黑马社群的用户都是自发的发起和参与社群的活动的,这点要比罗辑思维社群更具有主人翁的精神。黑马社群在肉体上的满足依然是打造用户的参与感,旗下的机构都可以支持黑马社群的用户参与其中,而这些活动之间也都有一定的产业链联系。一句话概括就是黑马社群是草根创业者的孵化加速器,以创始人群体的需求为核心,打造一个及学习成长,融资路演,推广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服务生态圈。

那么如何思考社群是否拥有生命力?

子超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本书《海星模式》,海星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组织形态蜘蛛模式的,在传统的西方管理学里也基本上都是学习的蜘蛛模式的管理,也即是公司的结构,一个中心往下分散的正金字塔结构。而海星模式则是代表了互联网的组织,它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组织是非常松散的,但是有时又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这个组织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群的核心结构。海星模式有五要素:1圈子,2催化剂,3信仰,4先驱网络,5斗士,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社群。

当以上五点都具备的时候,这个社群也就具备了很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可以把小米的粉丝社群和罗辑思维的社群代入这个社群五要素里。很明显,小米的社群缺乏更有用户归属感的信仰和支持信仰的斗士,最早小米为发烧而生的信仰在随后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因此信仰缺失。子超在前面文章中提到魅蓝的青年良品的定位就是其社群的信仰,显然小米如今信仰缺失。而罗辑思维的社群很明显缺乏线下的圈子要素,因为罗辑思维的定位就是偏线上,线下则做轻为主,因此少数的线下活动对于社群的圈子维系是非常脆弱的。

下面是关于社群建设的一些注意事项:

1、社群的信仰必需是符合大部分社群用户的

首先社群运营的发起人必需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而且必需是和社群的小伙伴们站在一起的。当年子超在英国建立FT12华人社群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为了帮助英国的留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社群,因此得到了当时英国的20多所高校的留学生支持,在英国不到半年的时间社群的留学生成员就增长到了5000多人。

2、社群的圈子核心是促进用户交流而非活动本身

社群内部是会通过一些线上或者线下活动来让社群的用户真正形成交流,形成真正的圈子。很多社群并不太重视用户之间的交流,而更在意的是活动本身,比如活动的规模。社群的圈子一定是用户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形式在一起。

3、社群用户不在多而在精

无规矩不成方圆,运营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也是一个社群,如果不遵守群规,坚决踢除。而一个社群的最少可存活的规模量在5000人左右,因此初期的用户必须是非常精准的,用产品的术语叫天使用户。做任何一个社交类属性的互联网产品,在初期都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尽量的保证其用户来源的精准性,每一个新进来的用户都是因为社群的信仰传播而加入社群的,这样的社群在随后的战斗力才会更有冲击力和引爆力,初期不要太追求社群用户的增长速度,优质用户沉淀才是王道。

4、社群的一把手需要主动分权

社群内部的创始人或者一把手需要有牺牲精神,让更多新的意见领袖成为社群的主力,当社群成熟后,社群的一把手退居幕后,这是海星模式下的社群和蜘蛛模式下的组织最本质的区别。比如传统的VC投资机构属于蜘蛛模式,只有几个人是投资合伙人,他们必需奋战在一线。

5、社群的种子用户需要深度维系

社群最初的种子用户必需是社群管理者们深度认知的用户,这些前期的种子用户是社群的基础。子超就拿百度百家和今日头条两个自媒体平台为例,百度百家是有自媒体的社群维系的,而今日头条则没有自媒体社群的维系,因此百度百家自媒体平台对于自媒体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今日头条自媒体平台则更多的成为了自媒体人的一个发文章的渠道之一。

一路走来,互联网经历了Web2.0, 众包,众筹,粉丝经济到共享经济的顽强进化。社群是未来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社群的力量将参透整个的“互联网+”的产业。

作者:杨子超,爱部落轻日记社区创始人兼CEO,8年互联网产品经理,连环创业者,TMT自媒体人。

注: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易科技立场。

《易语中的》为网易科技旗下重点打造的专栏作者平台,欢迎投稿!投稿通道:tougao@service.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