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智力比拼 谁的棋会下的更久

文/记者 李碧云

1月28日,人工智能AlphaGo在完全公平的情况下以5:0的成绩击败欧洲冠军,职业围棋二段的樊麾。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科技粉心里五谷杂陈,社会学家们则又孜孜不倦地开启了新一轮的“人类文明保护说”。那么谁的文明会更长久呢?

竞赛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停下。谷歌公司及这位媒体宠儿AlphaGo又向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下了一道战书,双方将于3月9日在首尔举行比赛。李世石表示自己有信心赢得比赛。而不同群体的看官们说法不一,网络界较看好AlphaGo,“他是智能的,在围棋方面的的知识和经验正获得指数式增长。”围棋界人士则表示,“so what?人工智能只会学习,可是围棋手一直在进行有想象力的创造。”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信息爆炸式增长,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世界各大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纷纷加大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相关的泛智能创新创业公司也不断涌现。

为适应互联网大趋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全方位的研究,探索其未知的秘密。2016年2月26日,(AIE Lab)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进化实验室在科学院大数据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诸多专家的支持下成立。

AIE 实验室研究课题的第一项重点研究课题为:人工智能是否能最终超越人类智慧?

何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从其诞生起,伴随着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声音就一直存在,从学术界到坊间大众都在关心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

而本次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为:一、人工智能威胁论究竟存不存在?如何从科学角度判定人工智能能否最终超越人类智慧?,如果超越,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和影响有哪些,如何防范?如果不能超越,导致不能超越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释这个原因。二、能否建立人工智能与人类通用的智商评估体系,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综合智慧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解决人工智能是否最终超越人类智慧找到定量方法?三、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好处,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过快发展对社会就业产生的负面冲击。四、生物进化有无方向,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人类的未来发展会有哪些影响。五、关于人工智能是否最终超越人类智慧课题所涉及到的其他问题。

人工智能威胁论甚嚣尘上

人工智能在其发展前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而随着其功能不断进化,带来的麻烦也越来越多。后宫戏里皇帝不喜欢太聪明的女人,互联网社会里发展到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更让人类心生恐惧。

作为体现智力高低重要工具之一的游戏,围棋此次为人类和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合理竞争的平台。而此次AlphaGo与韩国选手的比赛,李世石的输赢不仅关乎科技爱好者们的下的赌注能否收回,更会让人类学家们紧张得手心出汗。

人工智能最浅层的意思是人造的智慧,这也是人类最初的目的。但是实际上最核心,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台机器是否拥有自主意识。在很多科幻影片里,导演们经常预设在未来的某一天,智能机器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成地球的主人,而自以为是、懒惰肥胖的人类则被赶到外太空去生活。离开了地球的人类恍然大悟,忏悔后反思错误再一次泪流满面地回到故乡。编剧导演们的创作毕竟只是戏剧,电影散场后一切又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绝不可倒回。霍金担忧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比尔·盖茨则说人类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谷歌技术总监雷·《奇点临近》作者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言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智慧。他在书中写道”由于技术发展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机器能模拟大脑的新皮质。到2029年,机器将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到2045年,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那将标志着奇点时刻的到来。”

人工智能不会发了疯

在人工智能威胁论热度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对人工智能威胁论也提出了反驳意见。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NYU计算机科学教授Yann LeCun 2014年4月在接受IEEE 《Spectrum》采访时发表了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低估了制造智能机器的难度。人工智能的每一个新浪潮,都会带来这么一段从盲目乐观到不理智最后到沮丧的阶段。

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 2015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甚至有的时候是魔鬼,走的好把握的好了魔鬼就不会出现。所以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所以尽管在我看到的未来人工智能还难以超越人类,但是它对人类社会影响反响很大。这是大的科技革命。”

平线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专家余凯相信:“即使到2029年,人工智能的进展也不会对人类产生威胁。因为那时的机器还没有好奇心,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它们是智能的机器人,但不是智慧的机器人。智能是偏工具性的,而智慧会创造。”

所谓强人工智能,即有自我意识,主体拥有的多条意识可以互相确认为同一且排他。根据目前的人工智能机器,它没有感觉和欲望,并且它不具备人类拥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一切行为的产生都来自于命令的下达而不由自主意识来支配。所以,人类不用担心一手培养起来的智能机器发了疯。

风筝线在人类手里

总体看,目前包括图灵测试在内的各种方案中还存在无法定量分析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问题,只能定性的判断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是否和人一样拥有同等水平的智力。但这个系统和人类智慧进行对比,高低程度如何,发展速度与人类智慧发展速度比率如何,目前研究没有涉及到可具体执行的思路和方案。

存在即是合理,用黑箱理论解释,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和蚂蚁,桌子等事物共同在自然属性上平等。那么由人类创造的智能软件、智能软件创造的智慧有机体、或者人类直接创造的智慧有机体,都是环境的“自然产物”,拥有“合法”身份。但是人类要保证其运行在可控范围内,不要脱离正常轨道。

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心理像极了国王对待亲信大臣,既想让他本本分分的干活,又担心有一天对方造反,会将自己赶出城堡。的确,人工智能的出现相当于人类拥有了神奇的“第三双手”,可以帮你打扫客厅、照顾幼儿,但是请不要担心他在你不在的时候悄悄把你的孩子塞到马桶里。因为只要你的绳子牵得够紧,每一道编程都完美的无懈可击,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逃不掉你的手掌心。

“短期的输棋不重要,关键是在未来要把握好棋盘的方向。”一位科技专家表示。

对待人工智能机器,只要你的绳子牵的足够紧,材料经常被维修,那么绳子不会断、风筝不会飞。人工智能不会出现独立意识,它的智慧永远低于人类。在本次AIE研究课题里,研究者们也将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