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科技讯,6月15日消息,近日,DINO2016全球科技投融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快创学院创始人尹立志、星火基金副总裁杨景芝、星河互联合伙人陶振武、起源资本合伙人王晓莹、东方华盖创投基金董事长许莉、天狼星资本合伙人刘旸就资本力量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圆桌论坛讨论实录(略有删减):

对投资人来讲是投资是投趋势投未来,未来看好哪些技术方向?

杨景芝:生命科学我们认为会是一个不错的技术方向,因为它的使用群体够大,追求的进步以及幸福的指数上来讲,生命科学是一个领域和方向,这是我们重点要布局的部分。还有一个大家都讲到的识别,各种各样的识别,交互最深层次的,有了识别才可能交互,在识别的技术这一块我们会重点看好。

陶振武:最近一直在想比较关注两个方向,安全领域,安全一定是永恒的话题,包括现在类似于新兴的技术解决,包括云服务怎么做到尽可能的安全,这些方面都是一个领域,长期会关注。

第二个是计算中心的兴起,我们看一个产业链的发展,第一个计算中心就是PC时代,它的产业链在上游有英特尔,中间有联想、戴尔,再下面是操作系统还有应用软件。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英特尔一直活着,中间的微笑曲线最底端,联想最近曝出巨亏,戴尔也不行,一些PC厂家都不行了,品牌换了无数个,包括未来很多台湾的品牌。应用这一层虽然也很活跃,但是品牌厂家各方面换了无数个,各领风骚三五年。真正的产业链上游英特尔公司活得很风光,它就是这个产业链的锚点。第二个计算中心手机,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小米跌出全球出货量前五,现在三星、苹果、华为、OPPO、VIVO这几家,以前诺基亚、摩托罗拉基本找不着了。这个产业链上最上有的一家公司高通依然活得很好,而且长期估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活下去。第三个计算中心是什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AR和VR,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发展的话,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一家公司做AR/VR类似里面的机器之心,如果有这样一家公司会坚定不移投资它,陪它一起成长,这是至少未来20年内的趋势。

王晓莹:起源资本关注四个新技术领域的方向,我们平时投案子也是按照这四个方向投的,VR的技术应用和内容产业,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的SAAS和PASS服务,第三块,能够满足刚需,在某一个垂直细分领域能够深耕的智能硬件类型公司,第四块,大数据、AR/VR技术相结合的底层技术和系统的公司,这四个方向是我们一直重点在看的。

刘旸:我们看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环境的应用,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机器人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令的机器,现在我们看一些智能机器人都是人下指令,用语音下指令,是一个被动接受指令执行,而且在限定的环境内去执行,中间缺少技术环节。未来机器人走进家庭里面去,我们家里不可能摆很多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用来洗衣服,那个机器人用来做饭,这个机器人陪我玩,不现实,希望摆一个什么事情都能做,需要它能够识别不同的环境。

技术类创业者和普通做商业模式的创业者有很大的区别,你们觉得这些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如果要实现高速增长,有哪些坎是特别难过的?

杨景芝:这个问题其实蛮难回答的,我们在投技术驱动型的时候基于几个逻辑。第一,这个技术一定非常得前沿,可能领先三到五年,势必离商业化远一些。第二,创始人的背景,在技术驱动型的我们反而偏重创始人就是这个技术最核心的人,我们看中技术创新驱动能力最核心的专利技术。这两点一个是前沿,离商业化应用有一定的距离。第二,创始人侧重于技术,这两点注定对于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在商业化应用的时候有一定的周期,大家用一个词要熬一段时间要养一段时间,创始人的商业思维要从技术逐步转变,作为投资人我们也会对接更多的资源,让他的商业应用上能够更加便捷一点,作为投资人对于技术驱动型的对于创始人商业思维的培养包括渠道的铺设包括商业应用群体对他们的研究会做更多的支撑。对于技术驱动型商业应用性比较远,另外技术创始人的商业思维尽早实现,我觉得这两点对技术驱动型都是难以迈过的门槛。

陶振武:技术创业的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包括如何保持持续创新过去的资源,这个是很多技术创业企业走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或者种子投资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技术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者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是专家级的人才,但是一旦进入商场之后消耗很多的精力做商业上的事情,没有太多精力去做研发、技术开发,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足够的团队帮他的设想实现,不断引领行业进步。很多企业一旦核心的CEO从技术转出来,下面的人未必能够带起来,仅仅通过申请一项专利或者两项专利的方式把它保护起来,靠专利卖钱吃饭,这个是行不通的,内在的驱动力仍然是要不断创新往前走,而往往好多企业天使到A轮能做到,一旦到A轮再往后走这一点会丧失掉。

第二点,如何能找到你的第一个典型客户,技术驱动型的企业面对冷启动的问题,尽可能寻找在本领域有一些产业资源或者投资布局上有生态的机构或者投资人,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谁给你很高的估值上面,这样的话现在钱在市场上不是问题,关键是谁能帮你找到第一个典型客户,真正把这个技术在工程上实际应用上实现,这个是第二个比较重要的。

尹立志:您提的这两点很有意思,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如何源源不断让自己有技术更新迭代动力,而不是单靠一个专利保护自己。第二,怎么快速找到自己的标杆用户,用这类用户打开其它市场的敲门砖,这两点是很关键的。

王晓莹:创业路上的坎很多,坑也很多,刚才陶总说的第一点其实挺好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点,我们还关注另外几点。我们比较偏重去看,我们在投的时候这项技术是不是足够成熟足够商业化,它的成本是不是可以被广泛的用户所接受。第二点,技术类核心的公司除了把它的产品和技术做得很好之外,是不是能把后续的客户服务也能够做得很好,这样的话才能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把它的价值最大化。第三点,这个创业团队是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够找到非常合适的营销和推广合伙人你的产品很好、技术很好,客户服务也很好,如果你有非常好的营销方面的合伙人和团队,那你就可以把你的公司产品推广到更广的用户手里面去。

刘旸:大家都在强调商业化,我们也很看中商业化和创业的关系,你一个技术驱动的企业如何在技术发展与商业化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前几天《财经》杂志有一个文章“人工智能竞赛?”人工智能创业也可以延展到科技也是一个耐力竞赛,要有科技眼光,要有产业布局,短视的人随时可能被淘汰。大家知道诺基亚的例子,2003年、2004年塞班非常先进,之后几年塞班没有什么进步,几乎一瞬间被安卓和IOS取代,过分进到商业化之后忽视了立足在这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的科技、系统很先进,但是你不先进放弃了就完了。我们也比较关注,当然做好商业化布局,没有商业化的话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同时不能放弃发展你技术本身的优势,降低技术的壁垒。

国内有几家做人脸识别的公司估值非常高非常受欢迎,在安防领域得到商业应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商业应用,你这个领域并不是自己的领域,安防有很多巨头。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有一天不火了,这个东西要看人脸色,我跟朋友讨论的,如果这几家企业能够快速将他们的技术芯片化或者别人拆分的硬件,对于未来发展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方向,你不能只做商业而忽视技术上应该去巩固积累自己的技术优势。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事情。

各位能说一下在投资方面独特的投资经验或者特别看中某一点判断点吗?

杨景芝:我们投资看中两点,第一个行业的规模和行业的趋势,大的方面做的研究还是比较细致的。第二,团队。对于创始团队的了解在整个项目判断过程当中占的时间会比较长一点。我们星火金融投的比较早期,只要人对了,行业空间规模够大,总会有很多的机会,只要你的产品需求的空间足够大,总会有商业机会。两点,一个行业的规模够大,天花板足够高,第二个就是创始人真的足够优秀,我们在判断创始人的时候会有一套我们认为比较量化的科学化的表格,来测试创始人的整体能力。当然商业模式包括产品、需求、刚需是辅助因素,都是为这两点做加分的事情。

王晓莹:说到早期投资,早期投资人的逻辑都大同小异,除了看大方向和行业之外,行业刚才已经提到了,另外其实主要的是看创始团队了,尤其在投一些早期特别是偏种子期团队的时候,我们从团队的角度去判断的因素会更大一些。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判断的纬度会根据做的事以及这个团队行业各自的特色,每个团队可能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可能还是团队的整体素质要好,关键人员的素质要比较合适一些。

刘旸:我们是一家专门投资消费类的高科技产品人工智能,我们看的领域非常窄,而且我们机构也没有对自己定义一年投资多少,我们专注这个行业,寻找这个行业的生态圈和产业链哪一环是缺失的,我们利用资本弥补缺失的环节,构建产业链产业生态的时候未来会有价值的企业,比如机器人控制方面的技术可能是未来所有可动的机器人都绕不开的一个东西,这个产业里面有这么一环填补上了,未来想象空间非常大。这个是基于我们的思路,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是做技术知识层面的储备,另外长期投资的眼光。我们做天狼星资本的时候,一方面整合了科技领域的资源,我们的LP来自于高科技领域的个人或者企业,希望投后能够对所投的企业起到加速的作用。另外,科技行业这么大,覆盖的范围这么多,合作的空间远远大于竞争,高速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