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敲诈勒索游客,印尼猴子形成了新的生存文化

作者: Brian Owens来源: Newscientist

猴子的抢劫行为,是通过互相学习而在群体中传下来的。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寺庙附近的长尾猕猴想出了敲诈游客的好方法。它们抢走值钱的物品,诸如眼镜、帽子、相机甚至是售票亭里的现金,“坐等”寺庙里的工作人员给它们食物,然后它们才会扔下不义之财,奔赴美味的“奖赏”。

在乌鲁瓦图寺(Uluwatu Temple),关于猴子们的趣闻报道已有多年历史,但从未被科学地研究过。因此,来自比利时列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ège)的灵长类动物学家Fany Brotcorne以及她的同事们,决定前去一探究竟,找到该行为在猴群中散播的原因。

“这是一种独特的行为,在巴厘岛,人们只在乌鲁瓦图寺发现了这种现象。”她说,这表明猴子抢劫勒索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而非先天性能力。

Brotcorne想要知道,抢劫勒索是否真的算是一种“猴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猴子的认知能力,甚至人类的演化。

抢夺与交易

她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观察寺庙附近的4个不同猴群。其中,在游客附近“游荡”时间最长的两个猴群,抢夺与交易的几率最高,证明了它们可以通过相互观察,学习彼此的行为。除此之外,猴群里的年轻雄猴越多(意味着冒险倾向越大),抢夺与交易的几率也越高。

尽管研究样本数较小,Brotcorne相信她的团队已经可以初步证明,该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猴群中通过相互学习而世代传播。

而在之后的几年观察中,她收集到了更多的证据:在迁移过来的第五个猴群中,也出现了偷抢物品以索要零食的猴子。

来自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Serge Wich表示,Brotcorne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奇而惊人的实例——反映了灵长类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性。”

犯罪传统

这种行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在其他地方并未出现。“说明在灵长类动物中,这是一种新出现的传统行为。这也告诉我们,新传统中可能会出现抢劫与交易的行为。”Wich补充道。

Brotcorne表示,她的工作能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学:群体之间如何传播信息、它们对自己行为的认知程度以及如何计划未来。

这或许还能解开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进化之谜。“抢劫与交易在动物界中并不常见,常被视为人类特有的行为。”她说。但这却出现在了猕猴群体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人类谱系的演化过程中,这一行为可能是多早之前就出现的。

在这场偷窃行为研究中,Brotcorne 是否也曾中招呢?

“天哪,太多次了!”她说,“这群猴子总是想要偷走我的帽子、笔,还有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