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泉

如果把你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变成一块透明的屏幕,不仅可以清晰看见前方道路,还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实际道路的GPS导航。再也不用在挡风玻璃上吸一个手机导航,你想要吗?

这就是“未来黑科技”这家公司正在努力做的事。——请注意,这不是想象,而是有可能在三年后可以量产的产品 。

“春节过后,我们正准备展开B轮融资。目前我们已经与奇点汽车合作,世界前几大著名的汽车厂商都在和我们合作或者接触。”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徐俊峰向网易科技透露。而在2017年12月,未来黑科技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凯辉基金领投,软银中国、壹号资本等跟投。

1月10日,网易科技记者在于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上见到了未来黑科技的展位。这个展位位于会展中心的北馆,未来黑科技还是刚闯入汽车工业的初创公司,不过,徐俊峰相信自己正在打造一个市值百亿的公司。

改变汽车屏幕

这项技术叫“增强现实光场显示(AR HUD)”。

AR HUD结合了特有的大视场角的光场显示技术和增强现实融合算法,能够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将虚拟影像与真实环境精确融合,实现全风挡尺寸的汽车平视显示(HUD)和增强现实(AR)功能。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视场角大于60°,大幅领先于目前市场上传统HUD的4°-5°的视场角,也领先于行业内正在研发的“下一代HUD”的10°-12°视场角。徐俊峰告诉网易科技,目前,未来黑科技是全球唯一实现全风挡AR HUD的技术提供商。

同时,徐俊峰向网易科技透露,上图显示的是第三代产品(“增强现实光场显示”)。这个产品目前还处在测试阶段,虽然技术原型已经有了,但是还需要大量和车厂的联合测试等工作,才能真正上路,目前预计三年之后可以量产。

目前的成熟产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前装HUD产品,今年就开始量产。第一代产品的显示画面大小和市面上的产品相同,在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可以看到车速、报警、导航等信息,类似一个虚拟的汽车仪表;第二代产品,画面是第一代的4倍以上,功能上,相当于从普通手机升级到了智能手机,显示内容更加丰富。

构建虚拟影像

未来黑科技还有一项更有未来感的技术——无介质全息显示技术,在今年的CES,这项技术获得了“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技术”(Tech for a Better World)类别的创新奖。

该技术能够在空中重构光场,无需任何介质,即可投射出真正的全息影像。其核心是运用前沿的介质超表面技术,精确控制光线的特性及传播路径,最终形成高清高亮且功耗极低的全息图像。

这些或静态或动态的全息图像还可以支持多种复杂操控,从而在真实世界中呈现如《钢铁侠》、《星球大战》等科幻影片中看似不可思议的漂浮的人机交互界面。

如下图,你感受下:

集成手势、语音和人脸识别等系统后,观看者还能与全息影像进行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徐俊峰设想,这项技术未来可能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科研、车载、娱乐、家庭、建筑等领域。

不过目前,由于团队精力主要集中在第一项技术的产业化方面。第二项技术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下图为未来黑科技在CES上展品的真实图:

把工程师和科学家合二为一

现在,外界对“未来黑科技”的定义为——汽车显示技术企业,这实在是一个跨界的典型案例。

谈起进入汽车显示技术领域的因由,徐俊峰告诉网易科技,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简单来说,徐俊峰个人特别喜欢研究光学技术,2012~2014年AR、VR大火,他发现他所研究的光学技术正好能运用其中。发现在汽车上有很大的用处,是得益于他的合伙人的启发,他的合伙人自己有一个公司,主要做汽车电子方面的项目,在与车厂的接触中了解到有显示屏方面的需求。

不过,徐俊峰对自己公司的期望并不止于汽车显示技术,这从公司名称“未来黑科技”就可以看出。

他的野心在于,要把许多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转换成黑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他说:“我希望我以后赚了钱能够做一个真正的研究院,能够召集更多志同道合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一起来创造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这个想法是从他的学生时代开始萌芽。

徐俊峰早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01年,杨振宁在学校与学数学和物理方向的十来个学生做了一次座谈,他说:“你们这些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同学啊,以后要多做工程技术。因为现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领先工程技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人类的工程技术和实验手段太落后了,需要大量懂基础理论的科学家去推动工程技术的进步。”

徐俊峰回忆:“他当时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很吃惊,我很奇怪一个这么厉害的理论物理学家,竟然劝我们这些后辈从基础学科转行做技术研究,当时政府和学校都是希望我们这些同学去做基础科学研究,我觉得毕竟有天赋又愿意去做很清贫的理论研究的人是很少的。”

但是,多年以后,他认同了这一点:“我当时很年轻,不太理解他说的话,但是当我工作多年以后,我就发现他说的是对的。就像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业,对一个学物理的人来,基础理论并不难理解。但是,在科学和工程应用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科学家不懂产品和产业,而聪明的工程师只能做一些微创新。只有当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二为一,他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