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费金融产品被骗子盯上! 你还在上当吗?

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骗子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金融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近年来,随着信用卡、银行线上贷款、消费金融贷款等互联网贷款类产品日益普及,这一领域也被骗子盯上,成为诈骗重灾区。为此,马上金融为大家总结了几类典型的诈骗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先交钱才能成功申请贷款?

不少市民接到自称某贷款平台客服的陌生来电,声称可以办理快速、大额、低息的贷款,一些正好急需用钱的受害者,便在对方的诱导下添加对方微信好友,并点开对方发来的APP下载链接进行贷款操作,但是通常都不会顺利到账。所谓的客服人员告诉受害者是银行卡等信息填错导致贷款无法成功,需先缴纳数千元费用才能成功贷款,包括“工本费”会员费、保证金、服务费等多种名目…

骗术揭秘

先是抛出大额、低息的贷款产品,诱惑受害者掉进他们的陷阱,又假借一些知名银行、消费金融贷款平台之名,进一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其实无论产品、客服、还是APP都是假的。千万别小看骗子们造假的专业性,他们如今也玩起了高科技,做出的冒牌APP、网站足以以假乱真。

防骗密集

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诸如快速贷款、中奖之类的诱惑不要轻易相信,要主动通过平台官方客服渠道求证。

一定要认准平台官方客服联系方式。正规平台都会在官方渠道(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号等)公布官方客服联系方式。不要轻信任何主动打电话自称客服的人员。

同样,APP也要从正规渠道下载,不要随便点击陌生人发的链接。

“注销网贷账户”要先转账?不少大学生中招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是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的群体。比如近期有不少在校大学生接到自称是某借贷客服中心的电话,称国家整治校园贷,要注销在大学期间注册的校园贷账户,否则影响个人征信,需要交纳一定费用就能注销。在对方诱导下将钱打到了对方账户。

骗术揭秘

此类案件的套路和上个案例相似,只不过利用了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少、对征信受影响的恐惧心理,用了注销校园贷的理由,冒充网贷平台客服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以注销贷款账号、影响个人征信、清空贷款额度为由编造虚假信息。

防骗秘籍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信息提供给陌生人;

养成理性消费习惯,远离网络借贷行为

牢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一旦遭遇金融诈骗,尽可能收集证据并及时报警。

身份信息被冒用 莫名背上巨额债务

明明没有贷过款,却三天两头遭到银行和贷款平台催收,一查询才发现有人盗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在多家贷款平台申请了贷款、办理信用卡等,并已逾期。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这类案件的受害者一般都有丢失身份证的经历,或者被人套取泄露过身份信息。

骗术揭秘

即使挂失了,丢失的旧身份证依然可以使用,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丢失的身份证一旦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可能被利用注册公司、办电话卡、银行卡、虚开增值税发票,并利用一些金融机构的风控漏洞冒名申请贷款及信用卡,甚至是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给受害者的征信、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甚至“被”违法犯罪而成为嫌疑人或被告人。

防骗秘笈

丢失身份证后及时补办,并且开具相关证明,可在以后遭遇麻烦时,作为凭证!

平时要保护好身份信息,不轻易将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泄露给陌生人,不要随意向不正规的互联网平台上传身份证照片。

另外复印件也可能被坏人利用,因此用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一定要用笔签注:比如:该复印件仅用于办理XX业务,再印无效等。

如果个人信息被冒用,要尽快报案及和相关平台协商。

另外,相关线上贷款机构也应提升线上风控反欺诈能力,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马上金融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线上风控反欺诈身份核验环节,将反欺诈贯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结合运用自主研发的唇语识别、人脸识别、静默活体检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及反欺诈综合决策,通过多维数据、指标规则以及多个反欺诈模型预测欺诈趋势,有效防范欺诈风险。

其中人脸识别在LWF性能评测中达到99.83%的准确率,自主研发唇语识别技术,在读错2~3个给定数字的活体撞库攻击测试中,能够100%识别活体攻击,识别通过率达96.67%以上,识别速度达到3s以内;静默活体识别技术对屏幕翻拍、打印照片、打印面具等各类攻击手段可达到99%以上的检出准确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