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作中如何挑战不可能?「得到」课程主编的方法很实用

人在职场,摊上“大事”怎么办?「得到」商学院课程主编牛萌刚入职没多久,就被领导布置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面对巨大的挑战,牛萌化繁为简,把大事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一项一项去解决。在日前「得到」四周年活动上,牛萌通过一场演讲分享了自己的这套方法论。

以下为牛萌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叫牛萌,商学院的一名课程主编。

去年啊,我们做了一件大事儿,什么呢?你已经看到了,我们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课堂,打包搬到「得到」上来了。

清华五道口有个绰号,叫“金融界的黄埔军校”,因为它特别地难考,它的校友尤其厉害,不夸张地说,中国金融界的半壁江山,背后都有它们的身影

——这么一所一流的金融学府,跟「得到」一拍即合——双方有资源、有能力、有热情,最重要的是,还有共识!

有共识,这事儿是不是马上就成了呢?

干活的人都知道,这么大一个合作,哪里是双方的领导签个字、拍个板儿,说我们有共识了,干就完了!哪有这么容易?

这不,去年3月,就在我们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一枚炸弹,扔了过来——第一个来开课的田轩老师跟我说,我焦虑了,坦白说,除了在美国拿终身教职那会儿之外,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焦虑过。

我们都懵了,要知道,田轩老师,那可是清华五道口的学术带头人,又特别受学生欢迎,是一位标准的“万人迷”,这么优秀的一位教授,怎么就焦虑了呢?

一聊才知道,原来是田老师最熟悉的场景都变了。

过去,摆在田老师面前的,是真实的课堂、一屋子清华学霸,而现在,他面对的是来自全世界各地、各个行业、各种知识背景,还不知名的互联网用户。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得到」系老师们最熟悉的“知识服务的无人区“嘛。

但我得说,田老师面临的,还不一样,而是超豪华升级版镶钻的无人区。

因为,田老师这门课,是「得到」的第一门视频大课,为了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我们要求他脱稿录制,连提词器都不让用,六、七千字的稿子,他得一口气背下来。

同时,我们还要求他面对镜头“娓娓道来”,全程保持微笑,一笑就是七、八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太狠了,这简直把一位教授虐出了“演员的自我修养”啊。

还有,田老师讲的这门课,叫《公司金融》,是一门很刚的专业课,通常是CEO/CFO才用得上——这么一门课,怎么让普通人也能感兴趣、听得懂呢?

更何况,这个项目,是教授们的“集团化作战”,田老师就相当于敢死队员啊,他得给其他老师趟出一条路来,但是,万一他尝试不成功,说不定,整个项目就都黄了。

田老师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

但问题在于,这个项目的关键,就是清华五道口的教授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课程,那么,我们双方的共识再宏大,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田老师的挑战,马上变成了我们共同的挑战。

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当时并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有一点,我很确定:我们对田老师非常有信心,只要他能亲眼看到自己在镜头里的样子,他的焦虑,立刻就会大大缓解。

所以,我顾不得这个项目有多遥远了,先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小目标:无论如何,先把一个完整的demo做出来。

你会问我,做个demo,应该不难吧。其实不然,它意味着一系列更具体的挑战。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帮田老师找到跟用户说话的“对象感”。

时间紧任务重,光靠举例子、打比方,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我想,能不能试试看,让田老师把我当用户呢?

于是去年3月,我每个周末都去五道口旁听,一下课,就拿出我的笔记,找田老师当面请教。这么三番五次面对面沟通下来,田老师慢慢找着感觉了,他说——我就假设你是用户,一对一给你讲课,只要你能听得懂、感兴趣,问题就不大了,是不是?——我一听,哎,这就对了,悟到这一点,田老师就算是一只脚踏出了无人区。

那这就够了吗?当然不是。

还有第二个问题——建立信任。作为一名金融小白,我怎么能让一位金融学教授,听得进我的产品建议呢?鸡汤式的赞美没有用,我把田老师的讲义、学术著作都啃了至少三遍,我告诉自己,只有做好了知识准备,才能跟像田老师这样的学者展开高水平的协作;

这还不够,内容同事都知道,打磨稿子,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特别是「得到」的稿子,改你千遍也不厌倦——有时候改得实在太辛苦,田老师会半开玩笑地吐槽:牛萌啊,你是不是有点“得寸进尺”啊,我都讲得这么浅显了,你还说不行?我说,对不住,田老师,我保证,再改最后一遍,就一遍!你看万科这个案例,咱们再调调,会不会更有张力?

就这样,靠一个字一个字的死磕,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建立了专业界面的上的信任。

当然,这还是不够,录制视频的过程很痛苦,经常一拍就是一整天,怎么帮老师扛下来?这就到了第三步:上设备——搭专业的摄影棚、用上我们能用的最好的设备,还请人给田老师做了个特别帅气的造型——这么做,就是为了营造仪式感,帮田老师搭建一个超强的信心场,让他能持续发挥最佳状态。

这三个“大法”用上之后,过了一个月,第一版完整的《公司金融》demo出炉,所有人一看,都眼前一亮——为了配得上一流的金融学院,我们搭建出了一流的在线课堂该有的样子。

而看到这个demo,田老师终于解除了焦虑,彻底走出了“无人区”。

而到了这一步,把课程做出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去年11月,田老师的《公司金融》大课隆重上线,我们在首页上隆重推出了五道口专区,不久后,余剑峰老师的《行为经济学》也上线。

我想田老师和余老师,可能正在收看今天的直播,我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正式地给这两位“敢死队员”,鞠个躬,谢谢你们的付出。

现在,我们还在用同样的办法,来打磨另外三门视频大课,我们争取,在今年内,让这三门大课都能跟用户见面!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区里的这样一条留言,一位用户说,作为一名煤矿工人,能有机会学到这么好的课程,非常感谢「得到」,感谢清华五道口。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觉得一切的疼痛、焦虑,都值了。

回想起来,我最大的体会是:

一个共识,谁见了都说好,其实,没啥用。把它推动起来,变成现实,这个共识,才有价值,但是,从共识到现实之间的距离,比你想象得还要漫长。所以,一个共识一旦达成,你就必须马上确定第一个小目标,找到关键节点,撬动关键人物,尽最大的努力,去搞定它。

当这个小目标完成,所有人才会相信——这个共识,没有飘在天上,而是踏踏实实地落在了地上。而接下来的事情,往往会自然发生。

假如你也想干件大事儿,我的这点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