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都来读书”领读人杨薇薇:艺术是人类与自我独处时的疗伤汤药

我们为什么看不懂艺术?艺术对我们现代人有何意义?视频的盛行对艺术传播有何作用?

东北大学教师杨薇薇通过抖音直播,分享了英国著名艺术学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书,别具心意地解读艺术之美,带领众多网友走进了艺术的世界。

艺术滋养长大的女孩

小时候,看过一本科幻小说后,杨薇薇就突发奇想用连环漫画的形式,把这本小说的某个章节画了出来。本以为是信手涂鸦,没想到父亲偶然发现后却惊呼:“这孩子居然画得像出版物一样!”父亲的称赞,让年少的杨薇薇获得了强大的自信,她对绘画的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大学时,为了完成一次自由作业,杨薇薇一个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偶然的机会从一座老宅院“淘”来一个咸菜缸。为了表现“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这一个主题,她用丙烯颜料在大缸的表面绘制,整整画了一个星期。

完成作品之后,在导师和同学诧异的目光下,杨薇薇把缸底部的一个角打碎,里面绘制的一些符号元素“流淌”了一地。多年来,当时的导师将这口缸一直摆放在自己工作室的玄关处收藏,称赞它“很惊艳,有灵气”。

如今,杨薇薇越来越多的被中国古画所吸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古老绘本,有宫廷院体的,也有民间民俗的。她经常会爱不释手的展开这些古画的复制品,细细的端详它们那历经岁月发酵后沉淀出来的古朴质感,那些迂回曲直、流畅飞扬的墨痕线条,那些精美绝伦、顾盼生姿的人物形象……每每徐徐打开这些画卷,就会感受到一股古朴的仙气扑面而来。这种中国特有的清新雅致,散发出中国特有的气质。

艺术要“俯瞰”才能看得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加上时空、文化和思想的隔阂,艺术似乎总和普通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杨薇薇有个观点是:想要看懂艺术,一定要去“俯瞰艺术史”,即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看问题。近几年,市面上虽然也有很多书和公众号,都在做艺术普及。但是杨薇薇研究后发现,这些内容大多是在“分析画面的细枝末节”,或是在讲一些“艺术家的私人绯闻”。因此,人们得到的信息,都是一堆零零散散的碎片,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而“俯瞰艺术史”,就是不拘泥于分析艺术品的材质、技法、用光、流派等等这些细节,而是首先把这幅作品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去看,站在全景别的视角,把作品放到当时的文化、制度、地域、宗教、种族的语境中,系统地去理解它,才能拨开层层迷雾,发现这些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的“好与不好“,也就有了鉴赏它们的能力。

杨薇薇指出,当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宏观的整体脉络和生态系统之后,才会有信心的去鉴赏一件艺术品,甚至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了。有了这个基石之后,再去欣赏艺术的一些细节之美、质感之美、背后的故事之美,否则就会对艺术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疏离感”。

所以当人们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整个艺术史的时候,才会发现,不论是那些古典时期的绘画雕塑,还是现代的装置影像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对当时社会,人们集体观念的一种记录。这些艺术作品像“活化石”一样,闪耀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芒和神韵,同时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串串实实在在的脚印。

成为“领读人”分享艺术之美

在杨薇薇看来,整个现代社会的运转就像一部分毫不差的大机器一样,每个现代人都像个“活在套子里的人“,不敢犯错,日日夜夜的运转下去,而艺术就是人类现代生活的诗和远方,是忙碌的现代人头顶那一片星空。

杨薇薇认为,艺术是人类与自我独处时的疗伤汤药,是历经战争、危机、痛苦后,人类与脆弱的自己独处时的反思与遐想,与过去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拥抱。艺术让人类拍拍腿上的尘土,保持不被驯服的高傲,不慌张的继续前行。

为了普及艺术,近年来,杨薇薇经常融入各类艺术交流活动。她创办了公众号“禧爷说”,还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上,开设了一门艺术普及课《禧爷说 | 史上16个艺术表情》。不久前,杨薇薇还加入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该计划由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番茄小说联合8大高校和25家文化机构发起,计划持续邀请高校的学者、作家、文化文艺名人等一起成为“领读人”,带领网友们共读好书。首次担当“领读人”,她分享了大名鼎鼎的英国艺术学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该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深刻系统,是艺术入门的首选。

她表示,不能低估大众对知识的追求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这种渴望,短视频用户会从娱乐需求,升级成为知识需求。知识的传播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抖音直播就是一个更新、更好、更有趣的选择。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号召大家都来读书,是可以跟书籍的这种深度的媒介,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地去做“一对好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