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60多项子产业的1200多项次级产业中,我们有600多项是受制于人的。600多项依赖别人,缺乏最先进的技术,要追赶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国际循环。”

在最新推出的作品中,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如是说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为此,中信出版集团重磅推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樊纲院长的力作《双循环》,帮助读者系统认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培育新优势。

樊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他连续多次担任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两度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不过当今世界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虽然中国已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整体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面对复杂的环境,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到双循环,指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樊纲教授在本书中提到,双循环的提出有它的特殊背景,我们的产业链存在断供风险,国际循环不畅。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循环,利用我国的超大市场,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第二,还要在供给侧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地循环,也要更好地创造需求,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进入更好的良性循环。

樊纲教授认为,中国有扩大内需的基础。从统计数据看,国内销售产值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85%,而出口尽管总额较大,但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5%左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14亿人口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大市场优势,把各方面的需求调动起来。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樊纲主张,供给侧方面也需要做工作,更好地创造需求。而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自主科技创新,破除产业链断供,畅通双循环。

“中国必须具备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补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与此同时,樊教授还提到,提倡双循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和否定国际循环,恰恰相反,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继续向先进学习,形成全球利益共同体。

他说,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某些方面处于“锯齿型引领”状态。所谓“锯齿型”,即彼此各有千秋,各有长短,不再是我们完全落后,他们完全领先。双循环中的国际循环的意义,不在于卖出多少东西,而在于学到多少知识和技术。所在面对当下新发展阶段的内外形势变化,我们应继续保持高速或正常增长,要成为全球化“黏合剂”,通过技术发展、技术进步连接全球,通过数字经济连接全球。保持发展态势,促进国际循环,从而使得我国在国际多元体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做更多的事情。

樊纲作为中央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专家,带领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出品《双循环》一书,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为视角,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畅通产业链、坚持双边开放等维度阐述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实施策略,帮助读者系统认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时针对2020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消除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梗阻等问题,在书中都做了详细阐述和精准解读,并对探索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要想深入了解双循环,这本书值得一读。

樊纲相信,“十四五”期间,中国仍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利用庞大的市场,打通堵点,消除各种梗阻,畅通国内国际循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