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年新春服务“零失误”,高频交易期考验微众银行背后的AI力量

开年伊始,牛年新春消费数据出炉。疫情常态化之后首个春节长假,社会消费量、交易量剧增,银行、支付机构等也迎来业务流量高峰。牛年新春,无论从消费习惯还是支付方式,数字化趋势更加明显,消费金融全面进入智能化、线上化时代。

中国银联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五,银联网络交易金额为1.18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9%,创历年新高。而网联清算公司披露,2021年春节假期(农历除夕至正月初六)网联平台共处理资金类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79.37亿笔,金额4.98万亿元。

智能金融体验,互联网银行优势明显

在线抢红包、集“五福”等已成普通消费者过年“标配”的支付方式。支付新体验背后,是银行、支付机构等传统金融业的业态升级,C端用户对数字化银行、智能金融手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新冠疫情暴发,无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增长,数字化银行优势愈加明显。

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牛年新春经过了一轮高频交易的波峰考验。微众银行前端、中台、后端全业务链条均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据了解,微众银行单日交易峰值近6亿笔,在单个账户运维成本大幅低于传统银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保证了顺畅、即时的全线上服务,存取款、理财、借贷等全业务线实现了系统服务零失误。

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银行正在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2020年,微众银行个人客户已突破2.5亿人,企业法人客户超170万家。“1分钟、1部手机”的服务速度和模式,是传统银行向未来银行的质变。

AI支撑下的全新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新解构和建立了银行业的业务逻辑。人工智能等科技内因,带来了高速、稳定、安全、便捷的前端业务成果,也成为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显著标签。

微众银行的AI团队深耕可用AI与可信AI,结合业务痛点,通过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建立并引领了未来银行业新的产品/服务标准。对比传统银行,线上银行具有高度敏捷、安全等特点,同时打破物理网点、服务时间等时空限制。

微众银行已实现全业务过程中的AI应用,覆盖智能客服、在线身份验证、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环节。举个简单例子,在运营服务环节,通过人脸识别、OCR文字识别、线上客服等进行开户、贷款等流程的用户身份核验与业务办理,提升了服务效率,且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在营销环节,利用海量数据和算法能力,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直达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据了解,目前微众银行超过98%的客户会话由智能客服机器人来完成,机器人可在1秒内回复,回复准确率超过93%,提供7*24小时纯线上服务;而智能核身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对抗学习等先进技术极有效的防御欺诈攻击对于各种攻击类型(抠图面具、高清屏幕、视频生成剪辑等)均可防御,准确率高达99%。智能质检系统将金融领域的GPT3预训练模型、深度语义模型和句法分析(Deep Parser)模型大规模应用,质检项的平均准确率在92%以上,满足100%全量质检,将人力成本缩减90%以上,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控制风险。

最重要的是,微众银行上述AI应用都是在联邦学习前提下的“安全AI”,也即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人工智能底层算法,在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提升AI效果。

7×24小时的服务网络、智能化平台和便捷的线上渠道、基于联邦学习的大数据智能风控、更易获取的服务和更低的交易成本……这些科技红利正在惠及大众,也正在将微众银行等“未来银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企业导向到用户导向,这一深刻变化不仅仅在银行业,而是在全行业都已发生。用户需求在哪里,企业未来就在哪里。用户习惯和技术进步都在促使传统行业升级。

在相对固化的银行业,变革早已开始,传统银行巨头们也纷纷开始布局数字化升级。而微众银行等具有天然“数字基因”优势的新型智能银行已先行一步,起到了良好的行业示范作用,2021年将是“未来银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元年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