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刚诞生不久的地球,巨大的冲击力直接让这两颗星球融为了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撞击过程中飞溅到地球轨道附近的大量碎片,则在后来的日子里逐渐聚拢形成了月球。

以上这个被称为“撞击说”月球形成理论,是目前被天文学界普遍接受的月球起源理论,然而最近的研究却表明,月球其实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成型了。

关注我,带你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文学家根据目前的地月质量,计算出当年的提亚是以每秒9.8公里的速度,45度的角度撞上地球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片在几小时内就形成了一个绕地球公转的碎片群,这便是月球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带回的月球岩石标本表明,它们和地球一样都形成于46亿年前,并且构成元素也和地球一致,这从侧面验证了地月同源理论,然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月球其实是在地球形成后150万年后才诞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系早期演化模型认为,在46亿年前太阳系刚诞生的时候,太阳系内至少有20颗大体积小行星,是这些小行星的撞击融合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四颗类地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地球在受到提亚撞击后产生了大约1亿个碎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人员通过模拟当时地球的质量,以及受地球引力影响的1亿个碎片后发现,这些碎片在超级计算机的模拟中只用了几小时就形成了月球的内核和基本框架,剩下的月球外层物质则更多是由地球本身的碎片构成的,因此不论是美国登月时期,还是我国的嫦娥探月时期,搜集到的月球样本都是和地球同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月球在短时间内形成外,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在月球诞生之初,它和地球的距离不是今天的38万公里,而是只有4万公里,也就是早期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要比今天看上去大9倍,同时早期地球受到的月球引力影响也要比今天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早期月球的强大潮汐力影响下,早期地球的熔岩之海才活动频繁,地球内部的行星发电机效应也才得以启动。

后来随着地月系角动量守恒的原因,月球才开始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到了46亿年后的今天,地月之间的距离也增加到了38万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足以塞下太阳系剩余的其他所有行星了,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10亿年后,月球在地球天空中占的大小将明显小于太阳,届时月球在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就无法遮挡全部阳光了,日全食也就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迄今为止虽然只有美国成功进行过载人登月,但我国也将于2030年之前载人登月,并且到时候还会在月球南极附近建立一个科研基地,因为月球南极有着为数不多的水冰资源,在那里安营扎寨将实现用水自由和氧气自由,毕竟水能分解出氧气。

总体而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目前的月球起源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多科学家支持,但人类其实仍未找到确切证据,按照设想,只有未来在地球或者月球轨道附近找到当初并未融入月球或者地球的撞击碎片,才能从根本上补齐撞击说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我相信随着未来太空开发的加速,人类早晚会在地月系内发现当年撞击的残余碎片,从而还原月球乃至整个地月系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