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冬,寒风萧瑟。

开城郊外,林立的白桦树枝头堆满了银白的雪花。

566团驻扎在郊外一处村庄,简陋土屋,成了官兵们暂时的营房。

他们已经在这里驻守了半年,像这个冬天一样漫长而冰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的这边,就是志愿军日夜守望的地方,而那一侧山顶上的美军和南朝鲜驻地。

此刻,也定是如影随形般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

第五次战役后,两军进入对峙。

隔山相望,不敢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沉寂之下,隐隐流淌着不安的暗流,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和谈,还是殊死搏斗。

和平,还未到来。

两军对峙

一个寒冷夜晚,几个士兵小声嘀咕。

“来朝鲜打美国佬的,现在连人影都见不着。”

3连8班班长姚显儒,叹了口气,他理解这些年轻小伙子们的不耐烦。

热血来到这里报效祖国,遇到的却是漫长乏味的警戒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敌人就在咫尺之遥,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趁夜发动突袭?

为了防范志愿军的夜袭,敌军甚至在自己阵地周围布下了大量地雷,犹如一颗颗沉默的毒牙等待着被触发。

不过,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第二天,姚显儒就找到连长,反映了战士们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好要给你下达任务呢。”连长的声音如同春日的微风,带着些许轻快。

姚显儒的眼睛顿时闪烁出一丝惊喜,不知这个任务会是怎样的挑战。

“限你三天时间,抓一个‘舌头’回来。”

“舌头”代表的并非生物的一部分,而是敌人的情报员或俘虏。

抓住敌方情报员,获取敌军重要情报,这是一项危险又重要的任务。

“什么?抓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显儒听到任务时豁然睁大了眼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保证完成任务!”

这段日子以来,敌我双方僵持不下,让他这个老兵都忍不住手痒。

现在总算有机会大显身手了!

志愿军的对面,主要有两处敌军:

159高地,驻扎着一支美军步兵连。距离不过500米,在白天可以清晰看到对方的部署。

再往西2公里多的67.2高地,则驻扎着一支南朝鲜步兵部队,与美军隔山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佬与南朝鲜军。

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相处得并不太睦。

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交手几次后,双方竟然撕破了脸,不再互相照应。

现在他们只管死守各自的阵地,对彼此之间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

这为志愿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姚显儒眼中闪过兴奋的光:“敌军两个阵地结合处,防守会比较薄弱。带人从那个缝隙出击,一定能抓到‘舌头’!”

天色刚暗,他便秘密挑选几名素质最好的战士,对他们说明来龙去脉。

这些战士都是老兵,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雪地,朝敌军防区爬去。

毫不畏惧地钻过铁丝网,潜伏在两个敌军阵地之间的灌木丛后。

月光如水,银装素裹的山头一片寂静。

敌人的警戒似乎松懈了,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姚显儒心里暗自激动。

这是几个月来,姚显儒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活生生的敌人,一股子热血直冲上头顶。

一时大意,危机突发!

他们都沉浸在兴奋中,姚显儒突然感觉踩住了什么东西。

惊出一身冷汗,僵在原地不敢动弹。

夜色中,剖开雪,他死死盯着脚下连着金属丝的三个黑色圆盘,那是致命的跳雷。

只要稍一移动,足以炸掉半边身子。

“班长!”

几名队友焦急地朝这边看来,却不敢上前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显儒朝他们摆摆手,示意不要紧,然后四下张望,希望找到可以拆雷的工具。

然而,周围除了皑皑白雪,就是零零散散的灌木。

夜晚的寒气透骨,姚显儒渐渐感到双腿发软。

他咬紧牙关,强迫自己清醒下来。

不行,不能在此时倒下!他还有未尽的抗美任务,有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小正等待着他凯旋。

姚显儒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

关用力一拉,铁丝却纹丝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钟在嘀嗒作响,姚显儒没有多少时间了。

他做出了一个让战友们胆战心惊的决定——用牙齿咬住铁丝使劲拉扯。

“班长,你......”

几名队友惊恐万分,却不敢上前制止。

他们只能站在安全区,默默注视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血管暴起的牙齿,死死咬住铁丝,姚显儒疼得额头暴起青筋,冷汗直流,却一声不吭。

漫长的煎熬,铁丝终于在牙齿的咬合下崩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显儒吐出嘴里的碎屑,鲜血混合着汗水滴在雪地上。

接下来,他又拆掉了雷帽和雷管,成功排除了全部杀伤。

拆弹专家

也是因为这一次遭遇,姚显儒和战友们,很快就掌握了拆解美军地雷的诀窍。

一开始只敢拆一两个,后来竟然敢正面拆解。

姚显儒成了一个“地雷大盗”,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出门“打劫”美军新布下的雷区。

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能带回十几个拆解成功的地雷。

拆完雷后,他总是把“战利品”高高举起,带回营地分享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子们,记住,炸弹右侧的保险索一定要先拔出来......”

姚显儒蹲在营地中间,手拿拆解完成的地雷给大家讲解。

战友们看得津津有味,围坐一圈,时不时发出惊叹。

许多友军听说后都慕名而来,求教他宝贵的经验。

工兵连带头来请教,甚至连后来到前线驻守的人民军,也来凑热闹,纷纷向姚显儒取经。

每天傍晚,他都要接待慕名而来的“学生”们,继续开展他的“地雷大学问”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战友们变成一个个拆弹专家。

每到夜晚,回到营地,战友包里装满了战利品。

带回来的地雷越来越多,连长嘿嘿一笑说:“你们偷来的地雷,应该再给人家还回去啊!”

当晚,姚显儒带领战友们,来到敌军换岗的必经之路。

这条小道两侧灌木丛茂密,隐蔽性极好。

“就在这里埋下去,给他们一个惊喜!”

第二天清晨,美军巡逻队小心避开那些“假地雷”,却在无标识处不慎踩中,一名敌军当场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显儒,把这种战术叫“地雷搬家”。

第一次士兵踩中地雷,并没有引起美军的过分警觉,认为或许只是一次意外。

然而,接下来的几天,竟然连续不断有士兵“不小心”触发地雷,让他们不寒而栗。

明明都是按照标识走的,怎么还有这么多地雷?

一时之间,美军和南朝鲜军风声鹤唳,如履薄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寒冬。

朝鲜战场上,漫天飞雪中。

姚显儒和战友冒着生命危险,用简单工具挖出了一颗又一颗地雷。

如此几个月,共拆除1000多颗地雷,其中300颗被原封不动送入美军防线。

这一行动,使80多名美军丧命,大大打击了敌军的士气。

同年5月,志愿军总部授予姚显儒“一等功”和“二级起雷英雄”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