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提出实行普及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布肯哈根的初等教育思想以及约翰-斯图谟在梅兰希顿改造中等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文科中学等,都为近代德国国民教育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众对国民教育思潮的反应

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领导人物马丁·路德首先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女孩身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尤其是女性,于是人们开始积极的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学校接受教育。其次,路德提到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管理组织学校,学校的费用大多数由市政当局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送子女上学的家庭减轻了许多费用负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路德及他的好友梅兰希领共同将拉丁文版的《新约》、《圣经》都翻译成平民日常使用的德语,使普通民众也可以直接与上帝进行交流

梅兰希顿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改革中等教育,为此他提出的《萨克森学校计划》首先得到了萨克森地区贵族和市政当局的支持。不论是马丁·路德,梅兰希顿或者是斯图谟和布肯哈根,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基督教人文主义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提侣的教育改革内容中,将《教义问答》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宗教特性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让处在天主教压迫下的德国民众为了反抗天主教的统治,转而投奔到新教门下,所以新教中的各项政策,普通民众都予以支持包括教育政策。

再加上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的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书籍的供应方便了,阅读在人民,包括部分平民的生活中开始占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读与写的教育成为必要。人们认为不识字是极不体面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众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便开始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使得当时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发展。最后接受了教育的孩子精神素质得到了提升。社会上打架斗殴,犯罪事件逐渐减少,社会秩序变得有序多了。

宗教改革的前期,路德始终是与普通民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直到1525 年,农民战争的爆发,路德却选择了与诸侯、贵族一起,与农民阶级呈对立局势。而他之前所提的一系列普及义务教育体制,逐步由后来的发展中等教育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德的这些转变,使得原本支持他进行教育改革的普通民众开始消极应对。梅兰希顿,从他最开始提出的改革中等教育以来,就一直只提倡学生学习拉丁文,置德语、希腊语,希伯来文于不顾,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德国出现更加明显的阶级分化

这一时期,世俗贵族和一部分中等阶级也受到了新古典教育,拉丁文成了多种文件的通用语言,甚至法庭诉讼也使用了拉丁文,至少也要德文加拉丁语。普通德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成了对于宗教、法律和文学、艺术等一无所知的广大群众的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情形下,德国民众就变成了有教养阶层眼中愚昧无知的人。德语成为这些人眼中低下人使用的语言,因此普通民众对梅兰希顿的教育主张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心态,不愿去接受他。

纵观宗教改革时期的各位教育改革家,他们在实行改革时,目的很明确,都是要为市政当局或者新教教会培养有用之人,但是市政当局和教会的职位是有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有些学生的家长就因看到他们不可能再指望子女从教堂和寺院中得到好处,因而拒绝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

总而言之,民众对于国民教育思潮持有双面反应,既支持又反对,但支持率总体大反对率,因为大部分的民众通过子女接受教育而得到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样的教育思潮将人们以往不敢表露的情形都表露出来,鼓舞了人们与中世纪教育体制作斗争的信心,重新塑造了一种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教育思想,为日后德国国为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实践打下基础。

国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教的改革家们将国民教育分为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布肯哈根在路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德语教育放入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使德语成为宗教教育的用语

而梅兰希顿和斯图谟则是在中等学校中提倡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并把宗教教育放入学校教育中,让且成为在校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除了以上各位教育改革家提出的将语言教育之外,国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还有各式学校的建立学校规章的制定,具体表现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等教台的诞生应该归功于,至少是间接地归功于宗教改革运动。这一时期,在新教的大部分地区,初等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它们以新教的教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为了可以使广大新教徒直接阅读《圣经》,路德与梅兰希顿合作共同用德文翻译了《新约》和《圣经》。

除了兴办小学,新教改革家们还建立德语学校或是将德语作为教学内容上加入学校教育中。最开始,德语的教授并不是主要的,它只是被看作是为了广泛教育而附带的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后来,由于教师发现用拉丁语解释《圣经》和《使徒信》无法实现“教育儿童学习基督教徒和宗教生活的初步知识”,所以只能将注意力从拉了文的教授转移到德语课堂中,一般地,教授德语读、写、教义问答等学科的人是教会或教区人员,最终德语成为宗教教育的用语。

德国的中等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城市学校,另一种则是地区学校。城市学校由城市建立,由市政议会聘请各科老师,并组织承担一系列的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的城市学校与中世纪城市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学校最突出的是在水平高的中等学校的高年级,设置各种程度较高深的学术性科目。地区学校又被称为邦立学校,有此地区侧叫寺院学校,是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也是新教教育改革家所致力的事业。

最开始建立这种学校的是萨克森地区的侯爵摩利斯,1543年他在萨克森的普佛塔,梅森,葛利玛建立了三所有名的邦立学校,把原地区内世俗化了的寺院建筑和财产都捐赠给这些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中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选择优秀的青年,为社会服务。在萨克森之后,波美拉尼亚、勃兰春堡等地区也相继建立这类学校。地区学校招收的学生是要求具备一定拉丁文基础的,年龄大多数在12-20岁之间,采取的方式是择优录取。

等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他们需要到教会或政府工作,为君主效力。这些中等学校,都是采用分级教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级,初级教授读写,中级是拉丁文入门,高级则教授古典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不全是初中高三级,有些地方学生比较多,级数就多;有些地区学生少,则分的级数相对较少。年级编制班级编制将国民教育思想初步反映在学校教育中,而学校的教学内容则将新教教育改革家的国民教育思想表现的更加全面

首先是语言类。中等学校与初等学校不同,它强调的是拉丁文和希腊语,德语不在教授的范围之内。在中等学校中,拉丁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它本身的艰涩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拉丁语课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拉丁语的目的是要掌握拉丁文法规律,学习撰写文章的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拉丁文著作的仿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文法教学、修辞方法,诗歌教学,阅读大量的古典作品,以及让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不断地对话和写作。

在萨克森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至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拉丁文,并指出“因为青年在文法学习上如不付出足够的功夫,对于文学的学习危害极大。在中等学校中,学生阅读和仿写是同时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等学校中拉丁语不光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用语。学校内禁止学生使用德语进行交谈,一经发现就会受到体罚。拉丁语在中等学校中的地位,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才逐渐消除。

学校教育中除了拉丁文的教学,语言方面还有希腊语和希伯来文。宗教改革时期,一些大的学校中会设有希腊语课程,地位仅次于拉丁语,因为它相较于拉丁语来说,不是活语言,所以有些学者非常提倡学习希腊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普通人,它的使用率并不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语言,这就让很多人在刚刚学了一点希腊文的初步知识后,就放弃学习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希腊文到后来逐渐被忽略。最后就是希伯来语了,它在中等学校设置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研究神学。故它的学习内容也只是基础知识,没有扩大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另一种体现,是将宗教教育加入教学内容中。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大都是新教教会人员,宗教性质明显,他们将《教义问答》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书目,教义在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除了《教义问答》,学生还被要求熟读《使徒信经》《主祷文》《圣训》以及一些赞美诗。另外,学校中的全体师生都要参加教会举行的各种仪式,学生在上课前要进行祷告。这样就可以看出,宗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初中等学校之外,学校教育中最能体现国民教育思想的是学校规章的制定,其中以1559 年维腾堡学校规章最具代表性

这项学校规章在1565年得到教会的认可,同时,它提出了一个旨在“通过相互衔接的各级教育,把青年从获得基础知识开始一直培养到具有教会和政府职位所要求的文化程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