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病”更是“层出不穷”。

特别是对于跻身“双万”城市的东莞,其面临的挑战不但更大而且“特殊”,尽管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市场主体超160万,但东莞却是一个不设区县、下设35个镇街(园区)的“直筒子市”。因此,以“镇”管理庞大的经济和人口,如何缓解基层治理服务的极大压力?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背景下,东莞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部署,以人民城市理念为遵循,以广东省数字政府规划为指引,以“数治莞家”新范式为目标,并通过携手华为公司,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数据资源“一网共享”。

从2019年开始,经过过去五年的勇毅创新,五年的奋楫笃行,东莞不仅有效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治理能力升级,同时也为政府履职能力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更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智慧治理之道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

毫无疑问,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和“数治莞家”建设的实践表明,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有效支撑,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使命担当。也正因此,东莞“数治莞家”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国内其他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双万”城市三重新挑战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创新优势,逐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2022年,东莞正式迈入“双万”之城,开启新时代发展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个GDP仅有6.11亿的农业县发展为过万亿的制造名城,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成为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精彩“缩影”。

不过,和其他城市不同,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东莞又有三大“特殊”之处:一是常住人口多,人口结构特殊。东莞有1043万常住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4,特别是外来人口超750万,占比超七成;二是市场主体多,产业结构特殊。东莞有170多万户市场主体,特别是制造业体量大,工业企业超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将近1.4万家;三是市直管镇,行政架构特殊。东莞是不设区县的“直筒子市”,市直接管辖32个镇街,全部镇街的GDP均超100亿元,以镇级的建制管理着庞大的经济和人口。

可以说,东莞与众不同的城市特点,既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难和挑战,更是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机遇。同样,这种特点也天然地对数字化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场景需求。因此,东莞要实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数字化就需要更加的具有“颗粒度”。除此之外,随着东莞迈入“双万”城市,对东莞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综合环境等等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为此,在全面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东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同时以打造“数治莞家”新范式为目标,按照“1+1+N”的建设思路,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全力打造1个数字底座、建设116个项目,以数字化破解政府治理难题。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有效推动了治理思路的创新、模式的变革、方式的重塑、体系的重构和能力的升级,同时政府治理在数字化中也实现了更加的扁平化、精准化和协同化。

打造“数治莞家”新范式

面对挑战,东莞始终坚持“唯改革者胜,唯创新者强”的理念,通过筑牢数字底座,畅通数据资源,聚焦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打造出了“数治莞家”的新范式,改革建设成果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做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东莞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以数据为桥梁推动政府服务企业和群众“零距离”,让政府治理更加“扁平化”。在此过程中,东莞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数字化理念、技术和手段,把泛在可及、智慧便捷的服务送到企业和群众身边。

其中,针对一千多万常住人口,东莞全力打造“i莞家”综合服务平台和12345热线总客服,让政府服务触手可及。目前“i莞家”已上线政务及生活服务400余项,涵盖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文体教育等多个领域,市民只进“一个端口”即可享受多项服务;12345成为家喻户晓的政府暖心线,通过构建“群众求助快速响应机制”,将平均响应时长压减至13.5分钟,特别是通过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吃透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难题”。

针对五百多万产业工人,东莞全力打造“就莞用”平台,全面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价值实现等全链条服务需求,推广使用“就莞用”码,融合线上线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和用工保障机制,2023年已协助企业解决超37万人次的用工需求,帮助10万多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并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

针对一百七十多万市场主体,东莞全力打造“企业直通车”和“企莞家”平台,让企业诉求直达快办。不仅如此,东莞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扁平化的沟通机制和服务体系,企业家可24小时点对点向市领导直接反映诉求和意见建议,可享受惠企政策、资金申报、供需对接、增资扩产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管家服务。

其次,在数字政府建设中,东莞坚持场景驱动、业务为本、技术赋能,让政府治理更加“精准化”。具体而言,东莞以场景治理为改革切入口,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强化技术、业务、数据“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治全城、一键联全城,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性的治理场景。

针对基层治理压力大的现状,东莞打造了“基层治理智慧平台”,汇聚38.6万栋自建房出租屋、5500万条社会治理基础数据,连通1.2万名基层网格员,开发“智网人人拍”等系统,通过“数字化+网格化”,实现“治理数据一网汇聚、风险态势一图呈现、指挥调度一体响应”,构建起市、镇、村、网格四级联动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

针对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东莞打造了“智慧城管”体系,建成26个城市管理系统,逐步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运营体系,以“大数据+AI”监管全市所有环卫垃圾运输车辆、泥头车和燃气管线,实现“数字赋能、智能感知、全时监测”,以数字技术助力城管“绣花功夫”提升。

针对劳资纠纷预防化解压力大的现状,东莞加快开发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以石龙镇率先探索,通过数据即时交换比对,汇聚人社、税务、银行、供电等30多个部门重点数据,动态监测辖区企业租金、水电费等指标变化,精准给每家企业画像,把握企业经营动态趋势,有效前移矛盾纠纷化解关口,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

针对民生诉求复杂多样的现状,东莞打造了“民生大莞家”品牌,以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为突破口,通过信息系统对接,建成全市统一、多方联动,自治、共治、智治“三治融合”的民生诉求响应机制,“一键通”接收办理老百姓的急难问题,累计办理“民生微实事”3800多宗,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微心愿”12万余宗,用数字化的手段夯实民生兜底保障。

针对食品安全日益受关注的现状,东莞打造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全面打通食品安全数据“感、知、用”链条,使食堂后厨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阳光厨房。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1853家学校食堂、超200万师生,有力守护了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最后,东莞还积极打破部门隔阂推进政府内部融合贯通,让政府治理更加“协同化”。为此,东莞始终坚持始终以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为目标,推动政府部门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实现“一体化为民、融合化便民”。

可以看到,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东莞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通过一体化平台横向打通各部门、纵向联通市镇村,推动近90%的事项全程网办、超1300项“湾区通办”、超800项“不见面可办”,市民群众进一门、登一网即可办理,实现“入一口、办多事、管全程”。

与此同时,东莞还打造“一件事省心办”城市。推动了250项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现简事速办、多事合办;上线近百项“视频办”事项,提供手把手在线辅办、面对面专属快办等特色服务,助力企业群众“一键”办成事。

东莞还推动了“综合查一次”实现质的跃升。通过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依托全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系统,制定了涵盖1160个随机抽查事项内容清单,2023年通过联合抽查减少重复抽查率达58.4%,切实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

不仅如此,东莞通过推进数字底座集成汇聚、实现了一体智能。在此过程中,东莞建成政务数据大脑,打通全市86个单位共195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精度为5厘米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平台,“一图一库”支撑城市用地规划、消防应急救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等,为感知风险、研判决策、协同指挥提供支撑。推动全市视频资源“应汇尽汇”,接入消防、教育、水务物联感知设备,初步实现18类共计3.5万个感知设备数据共享,构建起全域实时的城市感知体系。

我们知道,城市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更有效的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做评价,那么东莞通过数字化实现政府治理的“扁平化”、“精细化”和“协同化”,由此打造出的“数字莞家”的新范式,可以说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模式探索打造出了“新标杆”。

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五年东莞通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的成效和成果不断显现,不仅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更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连续三年亮相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同时在“2023DAMA中国数据管理峰会”中也荣获“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和“数据治理优秀产品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地说,东莞在数字政府改革以及城市治理领域五年多的探索实践,也进一步说明了数字政府不仅是建设,更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其本质是政府及其部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而在此过程中东莞始终做好“三个坚持”,由此不仅化解了东莞长期以来扁平化的痛点和分散化的堵点,也真正让政务服务更加深入民心,让数字化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个坚持”指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从群众视角优化流程、搭建平台、打造应用;坚持统筹集约,从理念、机制及平台上打破过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模式;坚持“业务牵引+数字赋能”,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只是手段,更为关键的是政府治理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可以说,通过群众视角加上技术和制度的“三轮”驱动,东莞让城市的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去年2月,国家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新时代、新征程,东莞也将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锚定打造“数治莞家”新范式的目标不放松,以推动人工智能和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为重要突破口,结合东莞城市特点,从最小可执行单位为切入口,小步快跑,打造更多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应用场景,为构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推进政府治理新变革贡献更多“东莞经验”和“东莞方案”。

总的来说,国家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家高层也强调:“城市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是关键路径。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而“双万”城市东莞,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变中求进、变中求效,通过数字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由此不仅打造出了具有“标杆”和“风向标”意义的数字化之城,同时东莞一系列的实践沉淀的经验和成功,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模式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参考,其价值也可以说“不止于现在,更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