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吹稻禾,我们又想您了

袁隆平离开三年了

1096天,思念从未停止

今天(22日)

不少市民自发来到袁老墓前

献花悼念

“袁爷爷,我们来看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他有一面之缘

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在他的梦乡里,稻穗比高粱还高

风轻轻吹过,他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爷爷,我们会记得好好吃饭”

他留给我们的故事

值得一遍遍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坚持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常说的一句话。

在谈到自己招收弟子的要求时他曾这样说:“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

袁隆平一生成就斐然,表彰无数,但他一直惦记的,仍是“下田”。用他的话来说:“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记者问他:“您拿完奖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明天还要到田里去,晚上睡前我就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气候是不是干旱?我还得算算,一亩田有几千万谷粒,算起来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曾牵着他穿过混乱的人流,满街都是饥民浮肿的脸庞。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坚定地回了四个字:“不可能了。”有网友说,这句“不可能了”, 是他为国家写下的最美情书。

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西南大学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曾展出了袁隆平大学时期的学生证。学生证后面,一段签名留言清晰可见:“隆平同志,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到底。”

原来,1951年7月,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报告团来到重庆宣讲,袁隆平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听完报告后,他热血沸腾,想请战斗英雄签名,但“自由散漫”的他没带纸笔,索性递上了学生证求签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签名从此伴随袁隆平的大学生活,他还萌发了奔赴战场、抗美援朝的想法。

1952年,袁隆平怀抱“参军报国梦”报名参加空军飞行员选拔。当时全校共有8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36个项目考核之后,只有8个人合格,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没有等来正式受训的通知——因前方战事好转,所有参军大学生被退回。未能圆梦蓝天的他继续在田间地头耕耘,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

一些爱好

生活中,袁隆平是一个极其可爱的人。

他喜欢体育锻炼,尤其偏爱游泳:“年轻时游泳,我是武汉市第一名啊!”他还参加过贺龙元帅主持的西南地区运动会,结果在成都美食的诱惑下,前一天“吃坏了肚子影响了发挥”,最终排名第四。“当时排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进了国家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隆平也喜欢打排球。80岁之前,他每天雷打不动在晚饭前打半小时排球,并且自豪地说:“我领的队一定赢。”

他会跳踢踏舞,还是小提琴的忠实爱好者,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就被他拿来买了把小提琴。他会在有风吹过的稻田里拉小提琴,艰苦而又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小提琴抚慰着他的焦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梗王”

袁隆平时常提起母亲。在他的描述中,母亲知书达理,贤惠慈爱,还是自己的英语启蒙老师。“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

这样的基础让袁隆平达到了“英语十级”水平,不仅可以用英文流利地介绍杂交水稻,日常讲起英语也十分有“梗”。

当被问及自己帅不帅,袁爷爷十分风趣地回答:“我啊,Handsom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理解为什么外国人问年龄时总说“How old are you”,他觉得应该问“How young are you”才好,他还附上一句中文翻译——您青春几何?每当别人问到年龄时,他总是这样回答:“I'm ninety years young.

如此风趣幽默的袁老也有自己的烦恼。当被问到团队怎么带,袁爷爷愁到抓头:“哎呀,一头乱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院士,当被问到为啥不带博士生,袁爷爷说:“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每次一提到水稻,他的骄傲就溢于言表。“‘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也好,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也好,荣获各种名目的国际科学大奖也好,我首先想到的是,为我们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我这个人本不是一个骄傲的人,但对这我觉得可以骄傲,是为我们中华民族骄傲。”

一个生活习惯

生活中,对于吃穿,袁隆平一向不讲究。有一次遇见衣服打折,衬衫才10块钱一件,他一下子买了十几件,付钱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跟售货员说:“你们的折扣太便宜了,我每件加两块钱,一件付你12块,好吗?”

2001年,袁隆平赴京参加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典礼,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西服,坐下来时稍不留意就会露出里面的红色运动裤。最后,经不住大家伙的劝说,他终于“慷慨”了一次——花几百元买了一件打折处理的西服

他在家门口的小店剪了18年头发,每次只理20元的普通发型。理发店老板回忆,袁老会自己设计发型,有时候剪着剪着他就会说两句英文,然后再用中文翻译一遍,其中说得最多的是“我又年轻了”“我是老帅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偶尔去逛街,袁隆平最关心的是米价。在超市,他看到米价便宜便会健步如飞,开心得像个孩子。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充实又有意义,质朴却不平凡。

一生的牵挂

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袁隆平曾去参观一个园艺场,他看到红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他联想到国外电影中的一幕:窗户外面就是水果,伸手就能摘来吃,要喝牛奶,奶牛就走过来,接一杯就能喝。

两者的印象交叠,袁隆平开始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之后一定要学农。”

长大后,他倾尽心血追逐农学梦。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早上吃了早饭就去下田,带个水壶,两个馒头;中午不回来,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回来。上面太阳晒,很热;下面踩在冷水中,很凉……我每天在几千几万的稻穗里寻找,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像大海捞针一样。”

为了加快水稻培育,袁爷爷带着助手辗转多省份,为水稻寻找更温暖的环境。路途中,他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温暖种子从而催芽。长此以往,他落下了腰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科研,他曾在7.7级地震中冲入危房救种子

即使重病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在医院,他每天都向医务人员询问:“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在袁老离开的三年里, 他生前牵挂的稻田,迎来了一个个好消息。

2018年10月,袁隆平曾提出超级稻每公顷18吨 (亩产1200千克) 的产量目标。2018年,亩产1116.3千克;2019年,亩产1090.2千克……2023年,亩产1251.5千克!产量创造了新纪录,也实现了袁老的未竟之愿。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老生前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2023年11月,经测产,海南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千克,这已是海南第三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风吹过稻田

当一日三餐米香弥漫

袁爷爷

我们总会想起您的模样

 “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

九江发布官方视频号

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芳复审:谢俊 审签:凌群峰

出品:九江日报社(九江新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