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窦皓

青山如碧,苍翠欲滴。雨后的青山村,宛如一幅和美乡村人居图徐徐铺开,在这里,不仅有乡村传统文脉,还有现代设计理念,互为补充,完美融合。作为一座隐秘在群山之中的“未来乡村”,青山村积极引进现代化科技和文化元素,各种有趣的建筑成了网红打卡点,时刻焕发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山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实施宜居宜业“乡村美学”行动,通过加强城乡发展统筹规划、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促进乡村美学经济发展,推进各村建立符合各自发展类型的乡村美学共同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如何在“青山不改,绿水长存”的同时,也让“未来乡村”拥有别样风采?黄湖镇的答案是遵循“两山”理论和生态建设理念,通过党建引领“艺术乡建”工作,逐渐走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黄湖镇党委通过搭建城乡艺术设计协作平台,引入城市艺术设计资源,从而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激活乡村传统民间技艺、赋能乡村共同富裕。

当前,黄湖镇吸引了以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西湖绸伞工作室等为代表的30余家业态入驻,逐步形成以自然研学、艺术设计等为核心的生态研学产业集群,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卫生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园林城镇等荣誉。其中,青山村建立水基金促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案例顺利入选第三批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余杭区以打造“千万工程”4.0版本为总目标,依托“三支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以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为抓手,构建未来乡村、未来乡产、未来农民“三大未来”板块,让人才在这片创新发展热土上发挥才干,形成以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模式,积极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余杭样本。黄湖镇聚焦“未来乡村”人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促进“外来人才”引流和“本土人才”回流,目前已汇聚了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80余名,并针对青山村设计类、手工艺类人才集聚的特点,组建由20余名设计师、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青山民艺社”,鼓励和引导各类艺术人才进行跨界合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周边文创产品12款,以艺术设计赋能活化传统手工艺产品。

据悉,黄湖镇成立首期规模为200万元的未来乡村艺术乡建基金会——“善美青山”基金会,建立由村委、文艺人才、本地乡贤、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基金理事会,共商共议共促“艺术乡建”。例如,启动融设计百工坊计划,参与该项目的30余名村民月均可增收3000余元,真正有了艺术乡建的获得感。

此外,黄湖镇还推出以艺术体验和美学教育为内容的研学游、亲子游项目,年均吸引访客5万余人次,为村集体带来综合收入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