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年)》时,其制定的2035年实现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目标,令人瞠目结舌。毕竟,2005—2019年这近15年时间里,国内新能源渗透率仅突破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时的视角出发,15年时间将新能源渗透从5%提升至50%,规划过于乐观。

然而,在《规划》发布四年后,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上半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随后,捷报再传,5月第三周(13日—19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限量达16.8万辆,新能源终端上险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50.2%,超过燃油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而言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共同努力下,提前11年完成国家规划目标。

合资燃油车溃败,关店潮袭扰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达3009.4万辆,市场规模开始趋于稳定状态。这表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路高歌猛进,燃油车势必深受影响,销量将迎来大幅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自主阵营各大车企早已加速电动化转型,所以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攀升的同时,高度依赖燃油车的合资车企们在这场变革中深受影响。

回首1984年,北京汽车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中国合资时代的大幕。在过去近三十年时间里,合资品牌占尽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红利,凭借着技术等先发优势,掌控着国内车市价格体系,品牌影响力如日中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丰田RAV4、 本田CR-V 参数 图片 )等车型,动辄20万以上的价格,不仅为合资品牌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成为无数经销商集团的“现金奶牛”。反观自主品牌,在合资燃油车大行其道之际,唯有避其锋芒、夹缝求生,产品普遍集中低价市场。

30年后,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转变,自主与合资之间攻守易位。

2月,比亚迪一句“电比油低”后,多款荣耀版车型相继上市,让合资品牌猝不及防。数据显示,3月合资燃油车因受自主新能源产品冲击,销量全线溃败,多款主力产品颓势尽显。

如,号称“常青藤”的丰田 凯美瑞 销量腰斩,降幅高达59.2;本田扛鼎之作—— 雅阁 ,销量暴跌72.5%;常年霸占国内A级车排行榜前列的 卡罗拉 朗逸 ,降幅分别为54.4%、36.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以上仅是主流合资品牌的表现。诸如雷诺、铃木、广汽三菱、广汽菲克等二、三线合资品牌,在自主新能源的轮番攻势下,被迫退市。即使是仍在坚守的英菲尼迪、日产,也被曝出经销商退网等消息。

合资燃油车失利形成的“寒意”,俨然开始向销售端、生产端蔓延。

曾经紧随合资品牌“闭眼赚钱”的经销商们,开始出现倒闭、跑路等现象,车主深受交钱难提车、售后无保障等问题困扰。需要注意的是,销售端产生的影响,同样会对整车厂起到“反哺”作用,最终合资燃油车多年营造的“高品质”、“服务优”的形象坍塌,深陷信任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是为了稳定销量,合资燃油车抵御新能源汽车冲击时,不惜启用官降、以旧换新、店内优惠......,手段层出不穷。然而,事与愿违,合资燃油车不仅没能扭转销量颓势,反而丢失了保值率这张“底牌”,二手车价格崩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与北京精真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显示,去年燃油车保值率呈现较为明显下滑趋势。种种迹象均表明,合资燃油车黄金时代已然落幕。反观自主新能源汽车,经销商门店门庭若市、保有量的上升带动产品保值率稳定提高.......。

打破壁垒,构建技术“护城河”

自主新能源突飞猛进的销量,与合资燃油车跌跌不休的销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无数业内人士对该现象背后逻辑进行探索。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飞速跨越,离不开政策的“东风”。但,对于坚持长期主义的自主品牌而言,技术才是立身之本,也是制胜的关键。

参考合资品牌,无论是入华初期“开拓”,还是后续数十年在华市场的驰骋,都与其成熟的内燃机技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凭借着在内燃机上的领先优势,合资品牌构建了自主品牌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从而获取高溢价能力。

面对“鸿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历经多年技术深耕,最终完成跨越,不仅构建新能源技术“护城河”,甚至在产品体验上超越传统燃油车。其中,集燃油、插电、增程、纯电动等功能于一身的插混车型,备受市场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颠覆大众对新能源车型的认知,同时以低能耗、出色静谧性,以及卓越动力表现等,为用户带来完美的驾乘体验。数据显示,2023年插混车型的上险数同比增速高达84.69%。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新能源车主反馈,燃油车在用车成本、智能化等多方面,与新能源车存在技术代差。除了技术领先,价格关口的突破,彻底让燃油车毫无还手之力。

有机构在发布的比亚迪 海豹 拆解报告中提及,海豹大约75%的零部件为比亚迪自产。换句话说,比亚迪拥有更多的议价空间,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助力产品销量持续上升。除比亚迪以外,包括五菱、吉利等车企都加入“电比油低”的队伍中,进一步瓜分原属于合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按心理学上的韦伯-费希纳定律,这将改变大众消费群体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取代。

突破50%大关,开启新征程

零售渗透率、终端上险渗透率双双突破50%,新能源真正成为市场主流,这无疑是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多年的深耕予以肯定。与此同时,该成绩也表明新能源汽车正由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驱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也是中国绿色交通转型的显著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50%”对自主新能源而言,更多的是一新的“起点”。历经多年的发展,国内补能设施趋于完善、技术持续进阶、产品愈发丰富,这些变化都预示着,新能源渗透率势必会持续攀升,甚至是大跨越。

另外,伴随着新能源技术成熟,产品价格或进一步下探,完美的产品体验也将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成为购车主流选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为国内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